绍兴三记

标签:
旅游情感图片杂谈 |
分类: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

写到绍兴了,终于写到绍兴了。我盼了它好久,它应该也等了我许久吧。在写之前的文章时,心里无时无刻不想着绍兴。每次旅行只要有绍兴,都会按捺不住的兴奋和喜悦。自2013年开始,已经8次去绍兴,虽然总是故地重游,却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每次都会写一篇很长的游记,每次的影像里也都有一个新的自己。
绍兴就像是一个我们可以长久奔赴的驿站,一到那就感觉特别的惬意和放松。回想一下,我们的绍兴之旅,春天和深秋的时候最多,加起来总共在绍兴住过一月有余。每次旅行,不论紧张与否,都要给绍兴留出最宽裕最从容最恣意的时光。每次去绍兴都是有迹可循,写这篇游记的时候,特意归纳了下,专门写绍兴就有三万多字。
不是个喜欢收集目的地的人,去过的地方可以一去再去。没有去过的地方,可以慢慢靠近,也可以永无交集。如果可能,愿我们的每次旅行都有绍兴。
鲁迅故里
到绍兴,一定要先去鲁迅故里拜访大先生。然后走过那条老街,再和孔兄打个招呼,与他喝上一杯。这次来到鲁迅故里突然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怎么这么多的人啊,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绍兴,从未见到过的场景。







不仅那条老街人声鼎沸,就连鲁迅路口那带有鲁迅头像的巨幅背景墙前,也挤满了拍照的人。在过去,这里可一向几乎是我们的私人领地,我可以从容地拜谒大先生,仰望着他和他说点什么,以及不同角度与先生合影。现在想单独和大先生拍张照几乎是不可能的,多亏夫有拍摄经验,给我抢出了几张无人的。那里尤其以年轻人居多,他们拿着各种道具,来靠近大先生。有拿着打火机摆出给先生点烟的姿势,有穿着旗袍、打着花纸伞、拿着古书的女子,在先生面前,摇曳生姿。


突然觉得自己老了,思想僵化,一点创意都没有。去了那么多次,也没想到给先生点支烟,真是有失礼节。为了弥补自己的歉疚,厚着脸皮和一个男孩子借了个打火机,把火机高高的举起,对准先生的半截香烟,那火苗就是一份由衷的敬意,敬佩先生的一副傲骨和又犀利又温情的文笔。又向一个女孩子借了把花纸伞,正好我那天也穿了旗袍,瞬间化身为一个民国女子,与先生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


突然间感到好纠结,之前去绍兴,感觉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地方,那里既有历史文化的底蕴与高雅,又有江南古城的清新与静谧。可是这次心情突然矛盾起来,因为一面希望绍兴被更多的人喜欢、接纳,一面又嫌它太喧闹纷杂了,没有了自己的风骨,有点变味的感觉。
仓桥直接也是游人熙熙攘攘,两边的店铺都火了起来,饭店火爆的要排号,真不知这些年轻人是不是冲着鲁迅去的,还是如今凡是旅行城市都空前火热。傍晚时分,又在鲁迅背景墙前遇到跳广场舞的大姐们,欣喜地加入他们的行列,总是很容易的就能跟随下来,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旅游不就是放松的事吗,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谁也不认识,尽情地释放自己,那是相当的畅快。










这次没有去沈园,一是因为那天下雨,二是我和夫说那是一座爱情的墓园,一个让人觉得伤感的地方,不去也罢。但我们又去了沈园对面那家常去的面馆,进了门惊异地发现那个店老板还在,他曾经消失了几年,店铺交予别人打理。本来还挺高兴他的回归,一直觉得他家不但是面好吃,老板人也不错,总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却突然发现他变得不那么友好了,首先是我们一开始坐在门口,感觉有些冷,就换到了里面的位置,老板明显是不高兴了,竟然把两扇门都打开了。后来又进来一家三口,那个3、4岁的小男孩有些调皮,把弄着那个醋瓶子玩儿,老板先是用愤怒的眼光看着他,又忍不住怒气冲冲地说,这不是你的玩具,便从男孩的手中夺过了醋瓶子,夫妻俩面面相觑没有说什么。我和夫互相交换了下眼神,不知这个老板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变得如此暴躁和不可理喻,他的店我们是绝对不会再去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影响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和感觉,好在这是绍兴,我们对它的情感,还不足以因为一点瑕疵而受到影响和改变。我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鲁迅从离开故乡到去世,整整二十四年,从未回过绍兴。一次郁达夫告诉他,他的老乡孙伏园又回绍兴了。鲁迅便说:“伏园的回绍兴,实在很可观。”意思是说,绍兴又凭什么值得这样频频回去的。不知大先生对于我们这种与绍兴没什么关联的人,却要一去再去,会不会也笑话我们?


八字桥
还是11年前,去过一次八字桥。当时那里几乎没有游人,翻看那时的照片,我们的镜头里只看见一个在河道旁洗衣服的女子,以及桥上一条百无聊赖东张西望的黑狗,除此之外,便一片寥落。这次夫说咱再去八字桥看看,是不是和过去不一样了。果然,曾经冷冷清清的八字桥,也热闹起来。河道两边,游人络绎不绝。




河两边有很多能吃饭喝茶的私家小店,每家都是2、3张小地桌,几个有限的家常菜,坐在河边,吃的就是一种感觉。夫看见一个男子坐在河道边吃饭,便问他那盘鱼的价钱,一来二去他们就聊了起来,那男的说,你是东北人吧,原来他是鞍山海城的,也算老乡了。我们正打算最后一站去海城看看,那里是公公的老家,公公过世不久,夫很想去父亲的老家走走,但一直不知准确的位置,一问那人刚好知道,真是太巧了,好像是冥冥中谁的安排和指引。


我们便坐在了相邻的位置,让老板随便上了两个他的拿手菜,其实酒店的自助早餐吃的很饱,根本就没有饿的感觉,但总不能无端地占着人家的地方,耽误人做生意。正好我们包里还有黄酒和茴香豆,都拿出来,我还点了一瓶咖啡黄酒,两者都是我的最爱,虽然组合起来没有我想象的惊艳,咖啡的味道要盖过黄酒的味道,但就是感觉与众不同。



我们边吃边聊,原来他是来绍兴跑马拉松的,绍兴第二天要举办马拉松比赛,难怪我们住的酒店要长到了400多一晚,先前以为是赶上了周六,不知道还有这层原因。小店老板是他去年新结识的朋友,这次下了车就来这里吃饭。店老板出来给他录了一段视频,说话信手拈来,而且字正腔圆,原来这个店老板是国家一级播音员,曾经是绍兴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现已退休,闲来无事做点小生意打发时间。夫一听,赶紧把我在瑞金录的那段演讲放给他看,他一下子就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我对自己存在的毛病早就心知肚明,只是改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所以是心服口服,好像一下子遇到了知音。
因为投缘,我和店老板加了微信,夫和那个海城的兄弟加了微信,我们又寒暄一阵,就先后离开了。海城的兄弟走的时候说了句,到海城我请你们吃牛庄馅饼,我当时以为就是一句客套话。谁知后来我们到了海城,他竟真的电话邀请我们,这是后话,暂且不说。
店老板的微信名叫之谦,闲聊的时候他说,在不远处他还有一个书院,那里也接待游客住宿,但是夫妻两个可以,一个人是绝对不接待的。往外走的时候,突然在一个路口看到“之谦书院”的指示牌。出于好奇,就顺着那条路往里走,却没有找到。路边有个买炸臭豆腐和萝卜丝饼的30多岁的男子,我们便向他打听,他非常友好地告诉我们怎么走。我们进去七转八转,还是没有看到,问一个老婆婆,很不耐烦的说没有,我们只好出来了。



那个做小生意的男子看我们这么快就出来了,便说你们没找到吧,一直往里走就是,我们又折回去,这次在路的尽头终于找到了“之谦书院”,一个二层楼的老房子,上面写着之谦书院(清代祖宅),免费参观书画喝茶。因为之谦在照看那边的店,这里便大门紧闭。出来的时候为感谢那个摆小摊儿的热心男子,本来已经酒足饭饱的我们,特意买了他的萝卜丝饼,他还执意多给我几块臭豆腐,让我尝尝他做的味道。我注意到他是一个残疾人,左手的五根手指只剩下一个大拇指。感觉他是个心底善良又聪明懂事的人,他跟我们讲之谦的外祖父是绍兴名人。
我们没有再去打扰之谦,回来后我经常看他发的朋友圈,一个知识渊博、富有生活情趣、又有正义感的人。他在头条、小红书上,都有自己的领地,还有“晓东有话说”视频号,也是干货满满。我在朋友圈看到,他现在着急把小店兑出去,想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也许下次再去八字桥,就遇不到他了。






鲁镇
一说到鲁镇,我就会想起迟子建写的那篇《鲁镇的黑夜和白天》,但迟子建写的鲁镇就是绍兴。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所谓鲁镇,不过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概括。鲁镇风景区,是按照鲁迅几部小说中的描绘重新打造的。













这次也有一群去游学的中学生,穿梭于古街,玩着手机,吃着小吃。不知道他们是来郊游的,还是来学习的。游人不多,与上次相比,似乎冷清了些。上回去扮演阿Q、祥林嫂、孔乙己的人,满街都是,这次一个也没看到。那天有一点冷,我在游剑湖的时候,穿了件风衣。包里又装了件旗袍,找个地方换上,穿一袭旗袍,站在鲁迅笔下的酒店门前,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民国的女子,穿越水岸灯影,在光阴袅袅中,守候着自己的江湖。



鲁镇的老街犹如一首幽邃的诗引领着我向前。又来到了鲁迅雕像前,上次这里被一群小学生占领,这次空空荡荡,正好给了我清静的空间。先生孤独地坐在那里,深邃又平静的目光望向远方,我站在先生身旁,和先生望向同一个方向,但我的眼里满是激动和欣喜。那一刻,有一缕阳光,穿越时光的迷雾与荆棘,照在了我的脸上和身上,令我百感交集。我在想,有些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留给后世的是永恒的力量,对于仰望他的人来说,这种力量就是燃烧在自己心里的一束光。
在写这些这篇文章的时候,又读一遍迟子建的《鲁镇的黑夜和白天》,看到她写在子夜十分,与几位朋友寻到了一处大排档,在那里畅饮老黄酒,喝到情绪飞扬时,心中的鲁镇便一闪一闪地呈现了,真是羡慕不已。去了那么多次绍兴,我们的脚步太单一了,总是那几家固定的酒店和街市,下次去,我们也要找个本地人喝黄酒吃茴香豆臭豆腐的地方,融入绍兴的日常和脉搏里,也纵情一把。
虽然在绍兴快递来的黄酒还没有喝完,此时因为在写绍兴,忍不住又在淘宝上下单了一箱会稽山花雕酒,准备过年喝。我对绍兴的黄酒有了情感和味觉上的双重依恋,看,我又开始想念绍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