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渡—于都
标签:
旅游情感图片杂谈 |
分类: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

从赣州到于都,坐了半个小时的动车。本来预定的酒店就在车站旁边,但由于火车站正在维修当中,致使我们拉着行李,绕了一大圈。顾不上疲惫,在酒店安顿好行李,立即出门去追寻于都河。不单纯是追寻一条河流,而是要追寻一段伟大的历史时刻。
于都的公交也只有零星的几个老年人乘坐,而那里的学校非常密集,到处都是上下学的学生,却没有成堆的家长接送。就连马路上那些跑来跑去的小孩子,都是那么的自由,没有大人看管着。还有那些骑着电动小摩托,前后座带的都是孩子。这里的人都这么喜欢孩子吗?怀着疑问,询问了一个滴滴司机,那是个女司机,她说我们这里就是觉得家里人越多越好,越热闹越有福气。
“于都,是江西南部一个沉寂的小城,建于于都河两岸。”这是手边正在读的一本《长征》的书中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却经历过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它在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中央红军各部队先后从其他地区赶到于都河沿岸集结,一面休整补充,一面做突围转移前的最后准备。
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河上一座桥都没有,要过河就要架浮桥,浮桥需要大量船只,做船需要很多木材,周围却无树可砍,只有发动群众,到附近的老乡家去征集。于都的老表们,得知红军要用木材,纷纷捐出自己家的门板、床板,甚至棺材板,那真是有什么捐什么,哪怕门洞大开,哪怕无处容身,哪怕没有归宿,也要倾其所有的把红军送到胜利的彼岸。为此,周恩来无比动容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军民齐心协力,仅用4天时间,就架起了5座浮桥,历时9个晚上,使8.6万多名红军全部渡河,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我们来到“长征第一渡”渡口,那里停放着一段浮桥,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的场景,这段浮桥分别用门板、床板,有一块翘起的板子明显是寿材板,制作而成,让人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于都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之情。岸边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长征渡口”四个红色大字。1934年10月18日晚,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就是从这里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




那一刻,于都河异乎寻常的平静,你甚至感觉不到它的流动,它平静的不像是一条河。那里几乎没什么人,站在河岸,仿佛又听到了战马嘶鸣,看到了红旗猎猎。本想坐下来静静地看看这条河、这个渡口,聆听它们带来的历史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沧桑。却有三个外地来的男子,也坐在了旁边,不停地说东道西,喧闹不已,搅扰了于都河的宁静,也打乱了我的思绪。
不远处矗立着雄伟庄严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它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史诗般的壮举,让人肃然起敬。当时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反动派来到于都,烧杀掠夺,对于都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使于都的百姓吃尽了苦头。可以说,苏区人民为中央红军主力集结突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一串串数字,表达了于都人民对党和红军的血肉深情。当年上万名于都儿女加入红军,远征之时,于都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他们举着火把,为红军送鸡蛋、送花生、送草鞋、送鞋垫、母送子、妻送夫,这一别可能就是死生苍茫,这一别可能就是永生永世。于都河畔充满了离愁别绪,于都的父老乡亲,望着远去的队伍,祈盼他们一路平安,早日归来。“九送红军上大道,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战马再回还。”这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悲壮别曲。







在一本记载于都历史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革命战争年代,于都仅有三十四万人口,先后有六万八千多人参加红军,一万六千八百多人参加长征,占长征队伍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还多。还有一万多未留下任何姓名记载的于都民众组成的运输队、担架队,把红军一程一程送到陕北。这些年轻的生命,望不到长征的终点,一个个倒在了长征路上,热血抛洒异乡。红军到达延安时,于都儿女牺牲了一万余人,差不多每一公里就倒下一位于都儿女,有些村庄成了寡妇村。
连生命都如此慷慨,更不用说物资了。红军出发时,于都人不仅献出了“三块板”,还有三年的口粮,还安置了六千多名红军伤病员。长征,不仅是从于都这块土地上集结出发,它更是从于都人的的血脉深处出发的。于都人在革命胜利后,始终不忘初心,给予这块土地上的新生事物冠以许多“长征”之名,有长征小学、长征中学、长征大桥、长征宾馆、长征广场、长征纪念馆、长征纪念园……这就是长征精神的魅力所在。




第二天我们是中午的车,特意早起,再次来到于都河,那里有一伙前去团建的人,他们穿着红军的衣服,行走在渡口,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他们正准备渡河似的。捧上一掬于都河的水,战火远去,河水无言,但它经历和见证了革命史上一个不同寻常、意义非凡的时刻。踯躅于此,看到了沉重,也感受到了温暖。于都河,早已融入了于都人的血液和基因里。在河流上追溯历史,那是对这条河和于都人民的双重致敬。

现在长征渡口有一条依河而建的木栈道,是人们散步和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河对岸是一片矗立的高楼大厦,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前面立着一排大字“长征精神永放光忙”。河这岸与河那岸,会令人不由自主地把于都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一种警醒,告诉人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美好,更要铭记历史,这是人民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伟大壮举,这是于都的光荣。





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壤,闪耀着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那里有一支合唱团,来自不同的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红军后代;有一个共同的情怀,叫长征情结;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叫长征精神。他们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和深深的敬意,唱响了《长征组歌》。“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他们把这支歌,唱到遵义、唱到吴起、唱到会宁,唱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