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宋城—赣州

标签:
旅游情感图片杂谈 |
分类: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
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地是瑞金,围绕瑞金想看看周边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被誉为“江南宋城”的小众宝藏旅行地赣州,便成了我们的首选。
火车晚点20分钟,到达赣州的时候是晚上6点多钟。预定的是车站附近的维也纳酒店,这是我们近两年旅行比较喜欢入住的一个酒店,价格适中,服务热情,环境舒适,早餐丰富。入住后下来吃饭,酒店服务员给我们推荐了酒店右侧的老赣南客家菜馆,手机上一搜,才发现这是赣州网红店中最靠前的一家,曾多次登上央视的各种栏目。我们要了一个小炒肉,一个炒时蔬,竟然都是那么的入味,果然名不虚传,而且菜量很足,服务也好,让我们觉得赣州人很实在。以至于之后的两个晚上,我们都是在这家菜馆吃的饭。




赣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文史古迹,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宋城。游走于赣州的大街小巷,仿佛穿梭在双重的时空里,古代和现代不停地切换,让人深感恍惚。
如果可能,我喜欢在公交上看一个陌生的城市,缓缓的,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赣州的公交非常方便,它所有的景区都在老城区,乘车的时候公交上只有零星的几个老年人,而且赣州公交司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是不是公司的规定,公交司机每到一站不管有没有人上车下车,都要停一下,门也要开关一次再走。而且上车的时候一定要等所有的乘客都坐稳,才启动车子,下车的时候也不用提前走到门前,那些老年人总是不慌不忙地待车子停稳才起身,公交司机绝不会催促。
赣州老城区的街道看起来都很古老,与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很是相配,仿佛老出了厚厚的包浆。我们在赣州足足玩了两整天,气温都是零上20多度,好像又回到了夏天。我特别喜欢夏季,又有一段没有出门旅行,所以初到赣州,整个人都有一种复活的感觉。我们先后去了标准钟、郁孤台、蒋经国故居、古城墙、八镜台、古浮桥、灶儿巷、魏家大院、宋城历史文化街区,每个景点之间都相距不远,完全可以用脚步丈量,而且全部景点都是免费的,显示出了赣州的大气。


“不看标准钟,不算来了赣州”。我们先是来到赣州的地标性建筑标准钟下,拍了几张照,算是和赣州行了个见面礼。然后来到宋城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入口处,沿着左边的一条小路登上一个小山坡,那个不高的山叫贺兰山,贺兰山上有一座楼阁,叫郁孤台,它的名气甚至大过赣州,这也是我最想看的一个地方。起初我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郁孤台,既有一种诗意浪漫的感觉,又有一种沉重苍凉的意味。
天下亭台楼阁,不计其数,能够名贯古今,大多是因为一首流芳百世的诗文。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王勃的滕王阁、崔颢的黄鹤楼,很多诗文所咏之景都成为了现在的旅游胜地,郁孤台也是如此。这里来过很多名人,如苏东坡、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留下过很多诗作,而最有名的,还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浅显的认知走向郁孤台的。来到郁孤台最先看到的是一座辛弃疾的铜铸雕像,只见他双手紧握宝剑,欲拔未拔,身姿挺拔,眉头紧锁,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不由让人联想到在那金戈铁马的岁月,一位勇士,身披盔甲,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烈场面,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辛弃疾的志向当然不是做一个词人,他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北伐中原,收付旧日山河,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英雄空老。但他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于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那一年,36岁的辛弃疾来江西任职。他登上郁孤台,望着流逝而去的江水,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想到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惨遭杀戮,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襟,于是挥毫泼墨、奋笔疾书,写下一首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使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
郁孤台,是赣州老城区的制高点,台上建有三层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其实,古代楼阁,大同小异,无非就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不懂建筑,也就不那么关注其结构、风格或装饰方面的细节,我更感兴趣的是它的文化根脉。可以说,一首诗文,往往决定了一座楼的文化高度,那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在楼台与河流之间,是赣州的古城墙,它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宋代砖城,建于北宋年间,长3600多米,有5座城门,它们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风雨,经历了无数王朝的更迭,依然坚强地屹立,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我对每座城市的古城墙都特别着迷,每当漫步在古老的城墙上,都仿佛踏进了时光的长河里。城墙上游人甚少,那种静谧和空旷,更让人仿佛聆听到历史的脚步和回声,它的每一块城砖都在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沿着古城墙,来到苏东坡的八镜台。也是一个三层高的楼阁,苏东坡曾为此楼写了《虔州八境图》八首。登上八镜台的最高处,俯瞰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成赣江,又流向无尽的远方。不知不觉中已到下午,那一刻赣水苍茫,缄默不语,时间拍打着不舍昼夜的河水,冥冥中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穿越历史,往来古今,从未停歇。岁月更迭,世事变迁,多少纷纷扰扰、多少悲悲喜喜,都付于这一汪江水之中。江河的记忆远远超出人类的记忆,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和历史变迁。












章江河畔古城墙旁还有一处历史建筑,是蒋经国先生旧居。室内陈列简单,参观的人寥寥无几,让那里有一种别样的宁静。这是一座面积为170多平米的红色小楼,1939年6月至1945年2月,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江西第四行政区专员期间,与夫人蒋方良及儿子蒋孝文、女儿蒋孝章居住于此。庭院内有一株蒋经国于1941年亲手种植的白玉兰树,历经80多年的沧桑岁月,依旧郁郁葱葱。










当然,最让人兴奋的还是有800多年历史的赣州古浮桥,它全长约400米,横跨贡江,由100多艘小船用绳索相连而成。如今古浮桥以其独特的姿态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赣州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站在桥头,放眼望去,只见江水悠悠,流淌着岁月的故事。走上古浮桥,看着过往的人流,以及桥两边以河为生的渔民,仿佛回到了宋朝的繁华盛世。桥上风大,刮的人更有一种恍惚感。第一天好像没玩尽兴,第二天又来到古浮桥,依旧刮着让人觉得快慰的风,一直走到桥的那一边,好像自己也是半个赣州人了。










灶儿巷,是宋代衙役居住的地方,从赣州的闹市中,恍然进入这条小巷,仿佛一下子进入了电影的某个场景里,一时不知今夕何夕。巷子有两百余米长,冷冷清清,几乎没什么人。去之前在照片上看,感觉相当有意味,现实却有些破旧与寥落。古巷家家闭户关门,据说灶儿巷里的原住民已经全部迁走,这里的老房子作为历史遗迹被保护了起来,也是把几百年的繁华光阴留存了下来。却仿佛一个个残破的旧梦,漫步其中,有一种隔世的感觉。






第二天,我们又路过古城墙,又在上面徜徉了一番。城墙外的古树,开着褐色的花,叫不出名字,也无人可问,用手机识别了下,显示是栾树,但我感觉不像,不过它们映衬着古老的城墙,倒是使赣州城有了点点秋意和沧桑的味道。倚着一处隘口,看着那绿树红叶摇曳在秋风里,几片树叶翩然而落,突然有了时光催人老的紧迫感。又想我们热爱旅行,就是为了逃离生活的局促和桎梏,而一旦回归现实,生活又变得琐碎、庸常,甚至虚幻和模糊。







赣州,有95%的人口是客家人,也是目前海内外最大的客家聚居地。魏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家族民居建筑,现在改造成为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在里面走了一圈,算是对客家历史和文化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宋城文化旅游区,赣州新晋网红打卡地,一条仿宋古街。那里通过打造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汉服节目表演等,让人沉浸在江南宋城的历史文化氛围里。但是白天的宋城游人稀少,大多店铺都处于休息状态,夜晚的宋城才灯火璀璨,人潮汹涌,如梦如幻。上一篇说过,我们这个年纪对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早已失去了兴致,也没有了那份心气儿。尤其看着那些身着汉服的女孩子,会有一种疏离感,觉得她们是真正的做了一回宋朝人,而自己像个局外人一样还是游荡在现代。




在赣州,让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的还有赣州美食,尤其是赣州十大名菜之一赣南小炒鱼。文章开头说的那家饭店,它家最有名的菜是醋果子炒大肠,夫对这道菜很感兴趣,就要了一个,原来就是猪大肠炒本地的一种特殊酸菜,有点儿吃不惯。我点的是赣南小炒鱼,那真是鲜得不得了。据店员说食材选用的是新鲜的草鱼,然后去头去尾,剁成块状,配以葱姜蒜、青红辣椒、时蔬等,这道菜色泽金黄、鲜嫩爽滑、略带醋香,我喜欢的味道甜酸辣,一应俱全,我们俩都超级喜欢,连着吃了两顿。
后来在网上看到,赣南小炒鱼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明代浙江余姚人,喜欢吃鱼,在赣州做官时,爱吃草鱼,曾聘用本地凌厨子做家厨。凌厨子为了显示自己的烹饪技艺,经常更新鱼的制作方法和口味,深得王阳明赏识。有一次凌厨子炒鱼加了点醋,味道极佳,王吃后十分高兴,问凌厨子此菜名称,凌厨子急中生智,叫小酒炒鱼,即小炒鱼,赣州习俗叫醋为小酒,这道菜因此得名。


赣州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那里的一砖一墙、一菜一饭、一吟一咏、一楼一桥、一江一水,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古韵遗风,传颂着留存至今的文化瑰宝,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