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氏族简论

(2023-08-28 07:10:01)
标签:

金州hnlk

历史

文明

氏族

分类:

氏族简论

2023/8/284.26

忽然想谈这个,就是忽然,觉得有趣。

这边的绝大多学者基本都认为这边的古代氏族是一个不好的存在,我觉得他们都是错的。

他们如此认为的原因来自于一个未经思辨的理论,就是,历史总是进步的,从思辨和实践上这都不对。

思辨上很简单的了,进步是需要在时间前进中,但进步不会随着时间前进必然发生的。进步是一种文化存在改变,不是一种自然必然,就跟人一样,人会随着时间身体长大,但人的认知知识未必。要那样,年长的总是智慧的,比年轻的强,恰是如此的缺乏思辨的认知,让很多新青年奇才埋没。一个人年长总是比年轻强,很多文学家的杰出作品都是在年轻时候的。

实践上更简单,如果历史总是进步的,那一切文明今天都该类似,同样时间中。差别很大了。

历史,作为历史的文明,是一种人文思考。

更直接的实践是,这边的氏族消亡于唐,主要是因为科举制,至少从秦始皇开始就想消灭氏族,一千多年,都不能,到唐科举制让氏族消亡了,氏族力量从结构角度退出历史了。改变的结构的只能是结构。

在北宋之后基本等于完全瓦解了。而之后的元明清,都很差了。甚至越来越差了。

甚至有人谈过,这边古代第一次真的被外族统治,是元。之前都没有的,北朝虽然是外族,但当隋唐时候,是完全汉化的。

为什么之前这边怎么都无法被外族奴役,其实也没法被皇帝奴役,是一体的,就是因为,有氏族。

 

氏族,世族,士族,在我们这边古代,有记录的古代,意思是一样的。

我之所以选用氏族,是氏族是原始社会开始的,个人觉得更具有根本一些。

氏族从原始社会而来,是人类共有的,但在后来发展中,出现了不同,如欧洲的氏族成了贵族。

而这边的氏族,发展成了最初的知识层。

这里要先说下我认为的氏族的概念。

一,氏族是一个大家族,是以姓氏为主要脉络的,不是全部,是主要,姻亲也是的,是人家女婿。是世代鼎盛,垄断仕途的,这也是科举制为什么消亡了氏族的原因。科举制的产生是在北魏,产生的原因是,北朝在北魏时候算是比较稳定漫长,北魏存在约一百五十年呢,而汉族氏族不愿意配合外族,他们就用科举来选拔小氏族,或没落的那些人才。后来发现不行,氏族太一体,相互照应,到魏孝文帝,干脆,直接汉化,让鲜卑族消失了,奇人。

二,氏族在古史上根本上是一个结构,不是一个家族,也不是几个家族,主要说的是一个结构上的体系,他们相互照应,具有荣誉感责任感,是郡望,很有知名度,很得所代表的地域的人们的尊重和认同。具有极高荣誉。他们根本上是代表了知识。垄断了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唐科举制开始消亡氏族,但到北宋才完成,因为印刷术的广泛,书籍的广泛,让知识无法被垄断了。但,根本还是科举制了。

三,氏族不一定维护皇权,这是秦始皇皇权后,历代朝廷基本都致力于消亡氏族的原因。氏族可能维护皇权,也可能反对皇权,代表人们的并不是皇帝,是氏族。而只要氏族存在,皇权就无法极端。如果极端,就会极快灭亡,被氏族灭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伤害到的是氏族,很快灭亡。东汉党锢之祸,强力削灭氏族,所谓名士都是氏族的,很快灭亡,隋反感氏族,独断,很快灭亡。氏族对皇权有极大制约,是极大。极大到可以颠覆皇权。到南朝更明显,皇朝都换几个,主要氏族就那么几个,王谢堂前燕,氏族是一个整体的体系,是比皇权强大的。在氏族彻底消亡后,元明清,皇权就可以随意任意,可以极端,明的锦衣卫,清的发型一致,都持续很久的。

四,氏族是知识层,但又不同于简单的知识分子,他们世代积累的声望和影响,是有真实的力的。从现代结构看,氏族更像是一个组织。

五,在氏族主导下,是不会发生民间动乱的,不等民间动乱,氏族就抗衡皇权了。氏族代表着群体利益需求。

六,氏族是为了自身利益的,他们自身利益有冲突,往往无法统治,必须有个平衡他们的代表,就是皇族。氏族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也是狭隘的,地域的。如南朝无法统一北朝,就是江南氏族,不仅是王谢,那是北来的,当地的周,庾,很多大氏族的,狭隘就想保江南,保护自身利益,不思进取,不想统一北方,类似的如,三国的吴,一样的,在氏族主导的时代,打吴,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打不赢,周瑜陆逊就是江淮大氏族,但,要往北打,就是打不动,江南氏族不愿意往北的。更明显的,当违背了氏族利益,不论是平蜀还是灭吴,都没有任何反叛,传檄而定,为什么能,是氏族控制着当时,氏族愿意归顺,谈不上归顺,就是认同。谋取更好。同样,刘备能取蜀,是蜀中氏族,认为刘备在乱世更能保全他们的利益,诸葛亮为何北伐屡败,是蜀中氏族,不喜欢北伐,都这样。地域性。

七,氏族整体是制约皇权,维护群体利益的良性力量,让皇权无法极端。

 

简说一下。

夏商周春秋战国,至少从《史记》看,氏族都很明显。是根本的力。

春秋战国的各诸侯,诸侯中的各贵族。都是氏族。

氏族各自维护自我利益,春秋战国持续很多年。

直到一个外力打破,秦。

秦当时被认为是蛮夷,氏族看不上他,也就是他无法让氏族的知识层服务他,同样它也没有氏族的制约。

他要发展,怎么办呢,他只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用的都是各种非氏族的,百里奚,他不是大氏族,后来还成了奴仆,就那他到秦还跑呢,最终为秦所用。五张羊皮换回来了。而和他同时更高明的宫之奇呢?消失历史了,他是虞国的大氏族,他不仅不服务秦,其他国他也不服务。

商鞅,为什么不被其他国任用,不是氏族,秦用。

李斯,更明显了,其他国不会用他。

对了,多说一句,孔子是氏族的,贵族,所以他不入秦。找不到工作就回家,怎么都不去秦国。

氏族有其荣誉感的。地域性的。孔子不是大氏族,还在各国间晃荡过。

 

秦统一后,第一次从结构上打破了氏族,郡县制。但这个不根本,郡县里主导的还是氏族。

秦要强制改变这个,先是焚书坑儒,坑的就是氏族,然后以吏为师,吏是他任命的,就是要毁灭氏族。

也让氏族不愿意服务他,就失去了知识层。很多都很奇特,过分,太想当然。

很快就灭亡了。

灭亡他的主力中,项羽是氏族,张良也是,韩信也是的,韩信的行为作风,言谈举止,都很具有氏族范的。没落氏族。

 

汉统一后,尊崇道家自然,对氏族不强烈排斥,刘邦是个真心为民的人,从他当皇帝后,马都凑不够八匹一样白色的,怎么可能没有,他不愿意扰民,也不在乎那么多形式,管用不就是了,什么色,爱什么色什么色。可见。

汉和氏族是和平共处的。这很容易知道,如汉武帝,到他的后任,汉宣帝时候,要论评汉武帝,就有人言汉武帝是错的,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资治通鉴》中记载那么多皇朝,只有西汉,有人直接在后任上评论前任是错的。夏侯胜,这姓一听都是大氏族。霍光不敢动他,汉宣帝也不敢,关一阵儿放了,太子认老师,各种,汉和氏族是和平共处的,同样也可见氏族代表的是民众利益,是敢抗衡皇权的。

王莽乱政,就是打压氏族,不听从氏族意见了。而义军得到了氏族支持,刘秀就是皇族了,远了点,刘秀能脱颖而出,是他得到了当时氏族们的支持,如他第一个皇后,就是利益结合,后来他太爱阴丽华,非要立阴丽华为后,也没说原皇后什么错,也没处理。也不敢处理。反而还奖赏。

东汉一样是依赖氏族的。和平共处的。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宦官专权,想彻底消亡氏族,结果氏族离心,不愿意维护皇权,到三国明显,除了诸葛亮,都没一个人想复兴汉室的,三国名士,都是氏族。

曹操要打破这个规则,曹操也是氏族,唯才是举,就动了氏族的利益了。

司马家族能取代曹魏,就是氏族的一次获胜。根本上是氏族获胜。

司马家族就是大氏族。

看出了多少,司马迁,司马光,司马光的北宋时候,虽然氏族已经消亡了,氏族的消亡说的是结构上,不是氏族不存在了。家学还在。那么点都会砸缸。文彦博,那么点都会利用浮力捞球,这都是大氏族的,家学家教的,文天祥,都是的。是氏族积累的人望的。氏族在北宋已经无法形成结构力量,但家学家教名望仍在。在明就彻底没了,南宋时候就基本可以当氏族作为结构不存在了。

 

西晋就是典型的也是古代唯一的氏族统治。

氏族无法统治,因为氏族都会为了各自利益,为了各自地方利益,无法协调。在各个氏族的冲突下,产生了八王之乱,代表各地氏族。西晋灭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氏族简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