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余庆路康平路杂谈 |
分类: 流年似水 |
这个转角余庆路一侧原来有两排破旧的平房,第一排,第一间住着我一个初中的同学。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她是从小在祖母家长大的。后来,高中她去了别的学校,只是偶尔才会在路上碰到。前几年,这排平房拆了,爱丽公寓门前有了一片小小的绿地。
沿余庆路往淮海路方向,都是一些三层的小楼,在梧桐树的浓荫里屹立了许多年。家里的老太太晓得某幢楼里住着越剧名伶尹桂芳,想来追星也不是时下的新鲜事。。。
这些小楼的后面有一条弯弯绕绕的弄堂,一头通往宛平路,另一头通往淮海中路。淮海路出口的一侧是高墙深院的宋庆龄故居,另一侧从前是家文具店。弄堂里建于不同年代的形态各异的小楼掩映在浓荫里。
这里有个经过改建的建筑,低调沉稳,和环境如此贴切,好像一直就在那里一样。
这段余庆路的另一侧的有一所院子,老早是南空的机关和幼儿园。后来,幼儿园搬去了淮海中路,吴兴路(现南鹰饭店)。至今,依旧是南空的产业。靠近康平路,又有一条小弄堂,弄堂口有家老小的胭脂店,记得小时候到这里打过酱油。小弄堂的另一头通向天平路,南模中学的斜面对。
从前南模中学的还没有吞并隔壁的学校,体育课的长跑是要到马路上跑的。娇滴滴的女生顶顶害怕的就是跑800米了,记得要绕着天平路,康平路,余庆路跑一圈,于是,趁着那个年轻的体育老师“老阎”不注意,好些个女生就从天平路通余庆路的那条小弄堂穿了过去,立刻,800米之剩400米了。嫉恶如仇的某同学立刻报告老师:报告,伊拉女生穿小弄堂!就在我们簌簌发抖,惶恐万分之时,不料捞老阎开口:侬视线打弯的呀?哪能就看见人家穿弄堂了?
康平路,余庆路的西北转角老早也是破破烂烂的,70年代末,市府在这里建了工房,安置市府的工作人员。不过,这里的住户,应该是不及100弄的,据说有炊事班长,司机班长。。。
康平路,余庆路的东南转角的高墙里还是康办。
西南转角有几幢传统的英式住宅,水刷石的外墙,木质百业,南面有齐整的草坪。其中的187号住着我的同学施,一直都觉得,有她这样的同学是我的幸运。
施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从别处搬来的,插班进了我的班级。一次区里的数学竞赛之后,老师们就欣喜的发现,来了个天才。以后,我们一起考上了南模,还是一个班的同学。高中重新分班后,仍旧还在一个班。她不断的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那个年头,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也是以后做个科学家,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使大家都觉得只有学好了数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和我一样,施也不是个用功的学生,不同的是,我的不用功使我只能混日子,而她,永远是不可逾越的目标。因为她,我从小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晓得那颗皇冠上的明珠不是人人可以觊觎的。高考的时候,在父母的帮助下,正确地选择了合适的专业,毕业以后从事自己欢喜的工作。不必像蛮多的同学,因为选择了不合适的专业,到头来不能学以致用。
施的邻居有对漂亮的姐妹,应该是年长我们5,6岁的样子。姐姐叫小薇,妹妹叫小双,小的时候我一直为她们两个谁更漂亮而烦恼。紫罗兰的橱窗里一直有她们姐妹的照片。小薇安静而孱弱,小双则是美艳的。那个时候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有个不那么褒义的称呼:社会青年。小薇和小双都是。
小薇应该是要下乡的,因为身体的原因留在了家里。至于小双为何也在家里就不得而知了。小薇总是深居简出,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夏天的时候,丝质的衣裙穿在她身上宽宽的,我以为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讲的就是她那样的女子。小双却是活泼的,总见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门去。有一阵,好像是拜了一个著名的越剧演员为师,于是房子里就有了跌宕婉转的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