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电影《让子弹飞》姜文葛优电影精神商业片肖鹰娱乐 |
分类: 影视批评 |
姜文的子弹让中国电影飞?
肖 鹰
现在,《让子弹飞》公映头四天,票房过2亿,舆论叫好一片,已有票房口碑双超《阿凡达》之说,某主流媒体记者撰文称“‘站着把钱挣了’,也许,在《让子弹飞》后,姜文有可能会为中国商业电影确立一种新的标杆”。如此看来,姜文似乎有被预期在《三枪》之后代张艺谋而起,成为中国电影的未来英雄之势。
然而,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感到舆论在我心中激发的预期和我的观影经验实在有不小的距离。这些天,充斥各种媒体的舆论都不惜笔墨地向读者描述了观众对这影片的无例外的“劲爆反应”,可是,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并没有见到放映厅内有可称为“劲爆”的反应。观众的笑声是有的,掌声也是有的,不过,都不超过对喜剧类型片的常规反应。相反,走出放映厅,我听到身后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男士说:“真没有我想象的好!”女士说:“你要把它和《赵氏孤儿》和《大笑江湖》比较,你就会感到不错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姜文把《让》拍成了2010年度中国最好看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姜文不仅集合了周润发、葛优、刘嘉玲和他本人等十数位当今极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名星,而且用“好莱坞最遵循的模式”(姜文语)综合运用了各种商业电影元素。有这两条,这部电影的票房就有了保障。《让》片的成功,还有一个原因必须考虑:姜文同时吸取了张艺谋和陈凯歌诸人的教训,一方面他不象张艺谋那样无节制地炫耀场景艺术,另一方面他也不象陈凯歌那样玩深沉玩得自己都犯晕,而是始终在“浅尝辄止”的份儿上运用着他们的技巧和经验。“学而不似”,姜文的“电影子弹”就飞起来了。
但是,在《让》片的一片叫好声中,我们应当明白,这部“2010年度中国最好的电影”,实在只是一部在中国电影“见底”状态中的“高峰电影”。要见出它的缺陷,我们不用将《让》和好莱坞经典大片比高下,我们只须要把它和2009年的香港电影《十月围城》、甚至与2004年的《功夫》相比。《让》在主题和沉重上自然无法相比于《十月围城》,它在剧情的圆熟精彩上也离《功夫》很远。《让》的节奏沿袭了姜文《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那种“姜氏节奏”――贯穿全片的高张力起落,但是与《功夫》相比,它缺少舒缓和从容的调节,没有做到张驰有度――让人一直在嗓子眼提着心看电影。(这大概就是有影评人说的“《让》是让人憋尿的电影”的原因吧。)
《让》在众口一辞的“热闹”之后不能给观众多少回味,就因为打磨不够,缺少“内功”。《让》在剧情上、台词上、表演上,尤其是在主题挖掘上,都离一部精品商业片有不小距离。比如,三个主角,除了葛优以他拿捏圆熟的“汤师爷”给观众一个“经典葛优”而印象深刻外,周润发的“黄四郎”和姜文的“张麻匪”都是非常脸谱化的(当然带着明显的演员个人的“本色”)。剧情在中段表现非常破碎,是硬用打斗桥段和“无厘头”的对白拼凑起来的。这样的结果,就使全片缺少“魂”的灌注而让观众在徒生悬念。《让》中“玩狠”、“玩奇”的场景不少,但张艺谋、陈凯歌们的失败已经证明,光靠这些“商片元素”是做不出精品电影的。
我们看欧美和港台电影,可以看到,真正的精品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是导演和主创人员怀着真诚的电影精神创作出来的。张艺谋、陈凯歌们的教训,根本就在于在商业主义的压力下,逐渐丧失了电影精神,把电影制作纯商业化、技术化。姜文在《让》剧中,在表现出比学长张艺谋们更多的电影机智的同时,似乎也在主动向这种“纯商业”的电影之路靠拢。据媒体透露,姜文拍这部电影是要“站着把钱挣了”,我们对此当然无可非议;然而,如果姜文先生同时有志于为低谷中的中国电影作一点突破困境的努力,似乎还应当以敬畏电影的精神低下头来探路。
本来,就中国电影的未来,我本人是对姜文有期待的。作为一位实力派的电影演员,姜文塑造的角色是一致被好评的。作为电影导演,姜文在30岁拍《阳光灿烂的日子》,35岁时拍《鬼子来了》,不仅令厌倦于观看那些炫耀场景、玩弄神怪和张扬暴力的“中国大片”的观众耳目一新,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他作为电影导演的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反思能力。2005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因电影表现晦涩而普遍不受欢迎,但是这部电影与那些玩神怪的电影所不同的是,他让我们看到姜文关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确是有话要说。然而,《让》让我们看到一个做势要“站着把钱挣了”的电影导演的“霸气”外,似乎就看不到别的了。
坦率说,在姜文的《让子弹飞》中,我们看到又一个中国电影家的商业意志恍惚地飘飞了,而中国电影继续沉落在低谷。
(载《东方早报》,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