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探究(其一)
(2018-12-22 23:14:54)
标签:
教育 |
东洲国际学校 周祥英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名著节选文章,巧妙切入,引导学生“读什么”。
以古典名著《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为例。
教学之初,笔者设计了一个资料助读环节,以浅显精练的语言,简介名著相关内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该名著的常识资料,为以下教学环节做好铺垫。这一环节,既可以由教师以导言形式切入,亦可预先布置学生分组课下搜集资料,再在课堂上择其重点做展示交流。
接着,在课文的具体阅读中,始终遵循“让学生读什么”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节选文本中深入全面探究名著的精华所在,因为课文只是原著一点,如何由点及面成为教学重点。例如《香菱学诗》一篇所涉及情节在《红楼梦》原本中好像微不足道,但是香菱这个人物在全本中却举足轻重,她作为“红楼十二钗”副册首页人物,命运堪怜,并且也暗含作者的别具匠心,原著中由她引出的“护官符”,是探寻整部小说主题的必要线索之一,而且香菱作为一官宦小姐却遭遇厄运的命运轨迹正是“红楼女性悲剧”的缩写版,再者,由香菱一人串联起原著中多个重要人物,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因此,对于这个人物形象意义的把握探究无疑是普通读者解读《红楼梦》的一把浅易的钥匙。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人物命运串联的环节,即把香菱判词、香菱自述等相关的四个回目一一串联,(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使学生对人物来龙去脉有个清晰了解,再做深入点拨,理解便可水到渠成。
二、欣赏名著的艺术特色,恰当注解,引导学生“学什么”。
任何名著都有其独具的艺术手法,而在语文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手法,并予以训练和实践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的必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名著文本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炼文本艺术特点,探究写作技巧,是教学生“学以致用”的途径。例如《智取生辰纲》在《水浒》全本中,提供了一个情节前提,正是有了晃盖、吴用等人的“黄泥冈上巧施功”,才引起后面情节中英雄纷纷奔赴梁山的结局,从而成为全本中的重头戏,而其中“智送”与“智取”情节的错综编排,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景物描写的巧妙烘托,都有其独到之处,尤其人物塑造更是名著中的经典之笔,正如评论家金圣叹所赞“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是学生学习人物塑造方法的优秀范本;又如《杨修之死》的结构技巧恰恰典型地体现了文学构思中的“冰糖葫芦式”(或者“板块式”)的写作模式,相对于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既简单易学,又极易出新,是不可多得的写作范例。所以,在这样的点拨之后,再导入当代作文中的相关运用例文,学生的写作自然就有了新提升。
三、由课上转至课下,引导学生“读什么”。
既为名著“导”读,自然,名著节选的课上文本只是抛砖引玉,激发起学生课外自觉阅读名著的兴趣,所以课上的导读要格外注意引导激发兴趣的问题设计。例如《智取生辰纲》可将生辰纲丢失后的英雄下落作为导读问题;《杨修之死》可将“杨修之死”的来龙去脉略作提及,引导学生到原本中去寻找矛盾冲突的渊源所在;《范进中举》可由文中鲜活的讽刺艺术烘托出的人物导引《儒林外史》中其他相似典型形象的探究,甚至可引导学生到课外去阅读由《儒林外史》而影响的清末谴责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品,而《香菱学诗》则可由香菱“带路”去探寻红楼人物的传奇J啡恻的人生遭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