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设想与思考(其二)

(2018-12-23 08:10:11)
标签:

教育

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设想与思考(其二)

东洲国际学校  周祥英

如何把握精读与泛读之间、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平衡,实现必要的课程化,克服整本书阅读的无序状态而又避免整本书阅读篇章化的倾向?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混合式学习是近一二十年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习模式。美国学者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斯特克这样界定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指的是一种正规的教育课程,学生至少进行部分在线学习,其间可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另外至少部分时间在家庭以外受监督的实体场所进行学习;它将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或科目时的各种模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整合式的学习体验。

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整本书阅读不只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而是将阅读延展到家庭、社区等任意空间,且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至少一部分是在线讨论、探究,至少一部分是在实体课堂上由教师介人指导的阅读学习,还有至少一部分是学生的自由自主阅读。课堂学习、在线互动、非课堂非在线自主阅读,至少这三个模块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整本书阅读体验课程。

课堂学习会有学生安静阅读,但不可能是常态和主体,课堂学习主要开展方法研习、问题研讨、章节赏析、汇报展示等活动。方法研习是指根据书籍类型、学生需求等,介绍、演练书册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比如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提到许多小说在第一页就告诉读者差不多十八件事情:文体、强调、情绪、措辞、视角、叙述的在场、叙述的态度、嘲讽、节奏等。引人这些方法性知识并进行演练,对学生阅读一部小说会有切实帮助。问题研讨则主要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深人讨论,这些问题应来自学生,经过教师的再组织和深加工,是核心问题而非枝节问题。章节赏析不是逐章逐节依次赏析,而是有选择性地为解决核心问题、示例阅读方法等而嵌人学生阅读进程中的课堂讨论。汇报展示是学生阶段性阅读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有了汇报展示环节的设置,就会驱动学生精心提炼和表达阅读成果。另外,汇报展示不能只有展示没有互动,没有教师的评点和学生的质询互评。

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异步讨论、任务认定、资源分享、成果交流与评价等。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对读什么、怎么读有选择的权利,对阅读的进程和速度可自主控制,对共读书籍,也不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阅读步调,而是可随时进人适合自己阅读进程的空间,参与线上的互动讨论。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切分网上学习空间,或按照书本内容先后及逻辑关系切分若干板块,或按照探究专题细分阅读空间等,教师还要与学生共读,参与异步讨论。这对教师的挑战很大,教师不但自己把书读深,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穿梭转换在各个空间,捕捉学生的反应并随时跟帖回应。考虑到学习空间大,发帖数量大,持续时间长,单靠教师一人组织调控比较困难,也可选择部分学生担任各个讨论空间的“首席”,与老师一起引领互动讨论,保证交流学习的质量。在线学习的任务,不宜多、密、生硬,可以基于情境的任务、基于项目的探究应用为主,以此驱动学生的深度阅读。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项目,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精选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架性材料,这些资源随着阅读探究的进程分批分类发布,以免过于集中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学生完成任务、项目的成果按要求发布在网上学习空间,在线读书共同体的教师、同伴应及时跟进、分享、评论。

混合式学习中的课堂学习和在线讨论互为补充、支撑和照应,在线互动是课堂学习的基础,课堂讨论是对在线互动的深化。开展“方法研习”的课堂学习活动,可先把有关阅读方法策略的资料提前挂到网上供学生阅读,再进行课堂上的研习、演练;开展问题研讨”的课堂学习,可基于在线互动中的“异步讨论”提炼、加工、组织问题,再来进行深度讨论;课堂“汇报展示”可在线上呈现完整成果并讨论的基础上,再来开展可视化成果的交流和分享等。一般而言,整本书阅读的混合学习模式,宜先在线异步学习再课堂共时讨论,且在线学习的比例尽可能地比课堂学习的比例大一些。同一个学期读的书,共读书籍、必读书籍课堂讨论的课时可适当多安排一点,选读书籍少安排甚至不安排课堂学习,而是以在线互动共享为主。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在线互动,都要限制过度结构化的教学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支持又不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混合式学习的策略,终归还是为了让学生好阅读,会阅读,多读整本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