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涂鸦之4

(2013-09-02 11:51:14)
标签:

涂鸦

育儿

和语言的表达一样,随着成长,从2-3岁,孩子在涂鸦中言说着许多意向和情感,即内在的心灵语言,画面也更符合涂鸦的抽象与象征特征。

这时的线条已经少了任意性,而多了方向性,它的轨迹来自孩子的内心,孩子已能够对线的方向说明原因和去向,很清楚地讲出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用颜料画出的线或涂抹的色彩也有了更为明晰的象征意义,可以说,这时的画面,线条和色彩都有了各自的归属,归属到了孩子充满变化而需要表达的心灵。
    他们在此时对画面的叙述与外部的现实世界并不具备逻辑关联,如王一个小朋友对作品中的线条说,这是水流出来了,流到哪里都是,把什么都淹了,还在流呀流,最后流到了天上(图1),其实孩子都喜欢水,还有在尿不湿里水水蔓延淹了小屁屁的感觉,那是她无法言说心里却有感知的经验,或者干脆与此无关,而象征了某些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http://s3/mw690/4cb48589gx6CkFNlw0ad2&690

 

    有许多孩子会对着自己画的线条说这是蛇,很多很多的蛇,我们工作室中的家长有过同样的体会:孩子用小手捏出的第一个泥作品竟然都是蛇!这里反映的内涵不代表外部世界,而是心灵内在或潜在的意识,即潜意识,甚至还有在生命早期的来自民族基因的“集体潜意识”。

http://s2/mw690/4cb48589gx6CkFQiBkR31&690

涂鸦期的色彩具有明确的视觉个性化特征和情感指向,孩子们会专注地喜欢几个颜色或干脆就一种颜色,比如蓝色或绿色,这不意味着孩子对色彩没有感觉或色弱,而是他会选择能让自己的眼睛感觉舒服的颜色,每个孩子都会不同,也就形成了充满差异的视觉个性化特征。

http://s12/mw690/4cb48589gx6CkFShOzN2b&690

情感也在影响着他对色彩的选择,比如:一个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画了一块圆乎乎的红色,说这就是爱爸爸,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一团黑,说这是爱妈妈,而这个黑色里却有了情绪化的表达,因为妈妈今天刚对她发了火,她觉得妈妈生气的样子很难看,就用了自己最不喜欢的黑色,可自己还是爱妈妈的,因此在看似简单的色彩里包涵了纯真的复杂。类似这样的微妙情感在涂鸦中会被孩子们无数次地表白,对这个可以替代语言、超越语言的特殊方式,我称之为“心灵画语”。

   所以,在欧洲的儿童研究运动开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涂鸦期的绘画作品成为心理学家分析儿童心理状态的可靠依据之一,涂鸦也被用来化解人之初遭遇的困惑与情感危机的有效形式。

    如果家长们明白了涂鸦的内涵,一定会更加注重和关爱宝宝涂鸦的每一个过程,一定会充满赞许地渴望了解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里的意义,也不会再轻言“糊涂乱抹”之类的瞎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再谈涂鸦之三
后一篇:再谈涂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