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涂鸦之4
标签:
涂鸦育儿 |
和语言的表达一样,随着成长,从2-3岁,孩子在涂鸦中言说着许多意向和情感,即内在的心灵语言,画面也更符合涂鸦的抽象与象征特征。
这时的线条已经少了任意性,而多了方向性,它的轨迹来自孩子的内心,孩子已能够对线的方向说明原因和去向,很清楚地讲出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用颜料画出的线或涂抹的色彩也有了更为明晰的象征意义,可以说,这时的画面,线条和色彩都有了各自的归属,归属到了孩子充满变化而需要表达的心灵。
http://s3/mw690/4cb48589gx6CkFNlw0ad2&690
http://s2/mw690/4cb48589gx6CkFQiBkR31&690
涂鸦期的色彩具有明确的视觉个性化特征和情感指向,孩子们会专注地喜欢几个颜色或干脆就一种颜色,比如蓝色或绿色,这不意味着孩子对色彩没有感觉或色弱,而是他会选择能让自己的眼睛感觉舒服的颜色,每个孩子都会不同,也就形成了充满差异的视觉个性化特征。
http://s12/mw690/4cb48589gx6CkFShOzN2b&690
情感也在影响着他对色彩的选择,比如:一个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画了一块圆乎乎的红色,说这就是爱爸爸,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一团黑,说这是爱妈妈,而这个黑色里却有了情绪化的表达,因为妈妈今天刚对她发了火,她觉得妈妈生气的样子很难看,就用了自己最不喜欢的黑色,可自己还是爱妈妈的,因此在看似简单的色彩里包涵了纯真的复杂。类似这样的微妙情感在涂鸦中会被孩子们无数次地表白,对这个可以替代语言、超越语言的特殊方式,我称之为“心灵画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