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剑南春的家乡绵竹,就连大街上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酒香,洋洋告诉我们,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装酒的陶瓷缸震碎了满地,上好的佳酿全都流入了沟渠。不知道这是否也是那次劫难残留下的味道。
作为一名过客站在重建后的绵竹,已经很难再觅两年前的感觉,但是天空中往返于清平乡的直升机和路边的的救援人员都在告诉我们,这里还没有从困境中走出来。洋洋说,“他亲戚所住的河岸边每天都能看到从上游冲下来的尸体。”
第二天早上九点,我们来到天河小学,见到了获得玉书助学金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人。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在两年前的地震中失去亲人或者家园全毁。和一年前的照片相比,他们都长大了不少。不只是个子长高了,孩子们也都更能干了。
李鑫家种了几亩葡萄,他就在公路边一个人帮家里卖葡萄,别看小小年纪(11岁)却很有点商业头脑,这个机灵的小男孩不但给我们传授他招揽回头客的生意经,还一脸认真的说以后要把买卖做到国外去,和外国人做生意。


坐在他身边的钟雪玲因为家人有事,就自己一个人带着妹妹来了。两个小姑娘虽然话不多,但是却很可爱,坐在角落的她们时不时看着对方相视一笑,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
小美女身边坐的是一个小帅哥,名叫吕菡潇。可能是因为从小身体不是很好的原因,他不太喜欢运动,却酷爱读书,兴趣广泛;当他告诉我们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是蛇和蜥蜴,最爱看的书是关于吸血鬼等神秘事物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的爱好与众不同;而当我之后有幸拜读他的满分作文时,我更是为他老练的文笔和丰富的词藻所吸引,不禁赞叹他的才华。小菡潇今年从天河小学毕业,考进了德阳五中,要一个人离开妈妈从绵竹去德阳住读了。

菡潇和妈妈
何欢是除了洋洋外年龄最大的大姐姐,已经在旅游职校学习旅游专业。说起父亲,她哽咽了。父亲在外面修路,烈日暴晒之下,背上的皮已经蜕了几层。修路之外,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准备家里白天要卖的卤肉了,真是难以想象他是如何承受这样的辛劳。能干的何欢为了分担家里的重担,在家每天五、六点就起床接爸爸的班,承担起卤肉的烹制、销售工作。妈妈和哥哥在工地上为人家刷墙,也是非常辛苦。
有个女孩远远地坐在一旁,她叫周静芝,因为最近的洪水让她像很多人一样得了红眼病,为了怕传染给我们,她一直安静的坐在最远的角落,微笑着看着我们大家。静芝告诉我们,妈妈远在达州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和外婆生活,放假了她才有机会去达州和妈妈共度一段团聚的日子。静芝今年升入了城北中学。
曾琦和张丽萍因为路上耽搁晚来了一会儿,琦琦由爸爸带着,而丽萍则是由爷爷陪同而来。也许是思念家人,也许是压力太大,或者是寄人篱下的无奈感觉,丽萍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很伤心地哭了;爸爸去世了,而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在改嫁后也渺无音讯,小丽萍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丽萍和爷爷
小姑娘很懂事,假期里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帮爷爷把力作能及的家务做完再去做作业,还要帮着姑妈卖些日用品。但是她要承受的太多了,还在读初中的她只能借宿于姑妈家中。丽萍说她非常喜欢读书,平时各种能借到的书都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已经读了三部,但听爷爷说,姑妈不希望她初中毕业后继续升学了,小丽萍很伤心。
琦琦是去年基金会拍摄纪录片的小主人公,在地震中失去妈妈的他曾经一度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但是一年的时间让这个坚强的小男孩慢慢的走了出来,整个聊天过程中他和李鑫两个人不停地为别人端茶递水,我们又在他的脸上找到了灿烂的笑容。
罗欣是纪录片的另一个主角,12岁的她每年都能获得许多荣誉,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今年更是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绵竹最好的实验中学,并且获得了“和雅小博士”的称号?

但是由于实验中学是私立学校,费用高昂(入学就要交7千元的建校费1千元的军训费),这使她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机会转而决定去城北中学继续学习。记得她在写给基金会的信中写道,虽然失去了去实验中学读书的机会,但是她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我们对此也深信不疑,欣欣不仅学习优秀,更是帮着辛劳的妈妈照顾年幼的弟弟。弟弟是父亲在地震中遇难后才出生的,现在可爱的弟弟马上就要满两岁了,已经能够伊伊呀呀的说话了,虽然他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但是我相信有这么好的妈妈和姐姐照顾他,他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罗欣一家和外公外婆
罗欣告诉我们,爷爷奶奶就住在这次发生泥石流的清平乡,离他们家百米远的房子都被泥石流冲走了,好在爷爷奶奶平安无事,但现在仍被困在里面无法出来,让人着实担忧。中午小朋友们各自跟着家人回家了,而我们则和罗欣妈妈,欣欣以及洋洋一起吃了饭。虽然欣欣只是个小学刚毕业的孩子,但是席间她却像个小大人一样为我们夹菜倒茶,反倒让我们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饭后,在欣欣母女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地震中原址保留下来的四个遗迹之一:绵竹市汉旺镇。虽然在电视上早已感受过这场灾害带给我们的震撼,可是当我们身临其境时,可怕的景象还是让我们都沉默了,变形的钢筋,脱落的瓦片,整片的废墟,一切都定格在了两点二十八分这个时间上。现在这里是一座死城,一片寂静,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之前,我们在入口处看到听到了记录这里震后救援的录像片,呼唤亲人的哭喊声响彻于耳惨不忍睹。无论是这寂静,还是当初的哭喊都是人们最不愿感受的景象。
结束一天的行程,我深深感受到虽然时间在慢慢冲刷地震带给人们的悲痛,但是灾难带给人们的创伤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无论现在孩子们多么开朗、家长如何坚强,都无法改变他们生命中最亲爱的人永远的成为相片里的回忆。幸好在婆娑的泪眼之中,我也看到了无论地震带走多少逝者的生命,都无法打倒生者的意志,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
刘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