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闺中少妇幡然悔,陌头杨柳最珍惜——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隔壁老王是大部分老百姓都熟悉的一个虚拟人物,据说是粉丝仅次于小明的网红。有这么个笑话说,前几年妻子眼里的丈夫一无是处,而隔壁老王工作认真能干,技术出众,是厂里最吃香的能人。在妻子的认真帮助下,丈夫认真学习,积极钻研,也成了技术骨干。可人家老王已经成了领导,前呼后拥,吆五喝六,好不威风。妻子再教育丈夫走关系,托门子,磕头作揖,请客送礼,终于苦尽甘来,步入仕途。可人家老王却辞职下海,开公司办集团,发大财挣大钱,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妻子眼看着人家老王抱怨丈夫脑子死、脚步慢,缩手缩脚,不敢想不敢干,处处落后不长进。等丈夫也下商海搏风激浪,拼搏创业,老王却早退出商海,金盆洗手,陪着娇妻安享晚年——总之自己亲爱的丈夫永远赶不上老王的节奏,慢人家半拍,人生路上总是在吃土。
王昌龄的《闺怨》,其实也是写了这么位少妇,只是限于篇幅,他没有写得这么情节复杂罢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本来是要写“闺怨”,闺中人的怨言。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从最古老的文学作品《诗经》开始就一直有人在写,如《摽有梅》、《谷风》、《氓》、《白华》、《卷耳》、《君子于役》等,是后世闺怨诗的源头,它们借女抒情主人公之口,委婉的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对战争和徭役给下层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而这首诗开头却一反常态,写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知愁”表现了少妇的天真无邪,也正是因为天真无邪,才会认真地“凝妆”。这里的“凝妆”,应该是非常认真、非常仔细、非常讲究的化正妆。因为天真无邪,才会在化好妆之后“上翠楼”。这里的翠楼,也应该是春天“打扮过的”的风光旖旎、红翠相映的最美的楼。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有意思的构图:最美的人,最美的季节,在最美的楼上,欣赏着最美的风景——这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卞之琳的《断章》给我们描绘过这种风景。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里的“忽见”,不是忽然看见,而是看见之后心里忽然一动,也就是忽然之间这么个念头一闪。陌头,是田间地头,照应前文的“上翠楼”,只有站在楼上才能看见“陌头”,坐在院子里是看不到的;看不到自然也就不会触景生情,产生下文的“悔意”了。杨柳色,应该是杨柳的新芽,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样一个初春的时候,阳光暖暖的晒着,春风和煦,吹面不寒,杨柳依依,柔梢披风——实在太美了。
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么“盛装”的春景,可是为楼上的少妇而设?女为悦己者容,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又有谁来欣赏呢?那些“封侯”、“封妻荫子”的所谓荣耀,驰骋疆场夺取功名富贵难道真的比卿卿我我的恩爱陪伴更重要吗?这一个“悔”字,既感叹美好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又深刻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决定错误。虽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细腻而含蓄地描写了这位上流社会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