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冰心老人取名,旗亭画壁第一——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小学的时候就一直非常崇拜冰心老人。她《小桔灯》里描写的那个勇敢、手巧的小姑娘,小姑娘的爸爸王春林这个名字,还有小姑娘的母亲卧病在床的情景,小姑娘踩着凳子打电话的情景,多少年来都一直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后来又读她的《寄小读者》,读《繁星》、《春水》,每一本都是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几乎一气呵成的读完。现在岁数有点大了,又有点感叹老之将至、岁月太匆匆了,想起老人家活到百岁高龄,禁不住又敬仰且羡慕了。冰心老人原名叫谢婉莹,笔名冰心,我猜她取笔名的出处,可能就是王昌龄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吧?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没有经过考证学家们的考证,不能算数的。
读明白这首诗,真需要先看几个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大约是王昌龄的同乡,王昌龄的好朋友有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色中诗人急匆匆进入吴地。寒雨增添萧瑟的秋意,连江写出江面宽阔,渡江不易,连夜入吴,不能不让读者联想到,诗人急于见到当时正在“吴”的老朋友辛渐。“寒雨”,恐怕又不仅仅是写天气寒冷,也不仅仅是弥漫在满江烟雨中的寒意,更有浸透在两为老朋友心头的仕途不如意,以及短暂相见之后就将不得不离别的愁绪。
平明送客楚山孤:耿耿秋灯秋夜长,然而漫漫长夜,一对仕途不如意的老朋友彻夜不眠,因为天一亮就要分别了,所以这一夜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情要诉。但是不管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情要诉,分别还是在黎明时分到来了,老朋友走了,两人各奔前程,辛渐北上扬州,诗人要赴江宁(南京)任上,此地将只剩下孤零零的楚山耸立在那里——诗人和读者的孤独感也油然而生。
前两句诗把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描绘了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烘托“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赴江宁任的路上,已经走走停停近两年了,其中仅在洛阳就拖拖拉拉的滞留了一年半。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王昌龄进士及第后,先授秘书省教书郎,被人诽谤中伤,后改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先任京官,后来一再贬官,越来越远离京城,心情可想而知。所以,面对即将取道扬州北还洛阳的辛渐,诗人担心洛阳的朋友牵挂和担心自己,才自然而然牵出了这两句临别叮咛之辞。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玉壶冰心,寄托的是诗人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诽谤中伤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唐诗故事中最精彩的旗亭画壁故事,其中第一位歌女唱的就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已经家喻户晓,广为传唱了。江天之中孤独屹立的孤山和玉壶冰心共同衬托一种孤介傲岸、玉洁冰清才品质,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今天来读这首诗,仍然不能不为王昌龄和辛渐两人肝胆相照的友情所感染,仍然不能不为王昌龄描绘山水大手笔的才情所赞叹,仍然不能不为王昌龄面对诽谤中伤者的不屑置辩的勇气所折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