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夜战》大IP——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曾经看过一部叫《夜战》的电影,还有一部叫《夜战风云》的,个人感觉不大对自己的胃口,我还是喜欢直来直去的战争片,开阔的视野,大兵团作战,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像美国的《血战钢锯岭》那样的;再或者是勇敢的武士,盔明甲亮,横刀跃马,驰骋万马军中探囊取物般取上将首级;再或者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像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可是这样的电影已经演过很多了,所以才有了像我这样的“审美定势”;然而我又一直相信天才的编剧们,如果肯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五》上下下功夫,这一定是一个爆卖座又叫好的战争大片IP,弄好了保不齐要赚他个几十亿应该不成问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是七首绝句,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后来应该泛指西北少数民族首领。
大漠风尘日色昏:因为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所以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是一个大喇叭口的地形,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这一句诗只用了七个字就描绘了西北大漠里一场激烈大战背景,想一想改编成电影的话直接安排布景就是了,一切都是现成的,甚至根本就不用导演和美工再动脑子做别的了。
红旗半卷出辕门:在这样的自然环境背景里,唐军精锐半卷红旗,主动出击,冲出辕门,直奔吐谷浑的营地。半卷红旗是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这样来看,上一句的“大漠风尘”,也就好像不只是自然界在逞威,而还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两句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紧张的情绪本来紧跟着半卷红旗出征的那支军队展开,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进军途中,突然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军首领也被生擒。“夜战”写战斗激烈,“前军”是先头部队。先头部队一场激烈的夜战,可能是遭遇战,也可能是突袭战,但擒贼擒王,已经迅速制服了敌首,结束了战斗。“已报”,写出了大军听到生擒吐谷浑之后的欣喜——故事这么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情节,不改编成电影真是太浪费这个素材了。
王昌龄用非常简练的笔墨,匠心独运的渲染激战前的紧张气氛,又巧妙地避开正面描写的繁琐记述,出人意料的用一支“前军夜战”的捷报来结束战斗,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去复原战斗过程,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远远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