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诗家夫子出边塞,七绝圣手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最早知道王昌龄的名字,是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语文课本上就有这首《出塞》,下面标注着作者“王昌龄”。那时候只是“背诗”,意思都理解不了,更不用说了解作者了。上初中的时候,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不过认为王昌龄和李白是好朋友罢了,也没觉得王昌龄有什么了不起。再后来上大学的时候,中文系的老师讲到王昌龄,讲边塞诗,讲七绝圣手,讲诗家夫子王江宁,才看看《唐诗三百首》,居然收录他九首诗,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原来王昌龄的诗写得那么好,艺术成就那么高。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研究唐诗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唐代诗人中,山西人特别多。王昌龄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这一点和诸葛亮也很相似,不同的是诸葛亮“躬耕垄亩”是假,高唱“梁甫吟”待机而出是真。王昌龄直到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可不久又因事贬岭南。唐玄宗开元末年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还没赴任又被谤谪龙标尉——这就是李白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所作的时候。安史乱后,王昌龄在回京途中经过安徽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杀害,时年60岁。
唐玄宗时期,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出塞》是他26-27岁时赴西域所做,是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代表作。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诗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后人更因此赞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一次知道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在学这句诗的时候。它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句诗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好像来的很突然,但又让人联想到,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到诗人来到塞外的今天,从未停歇过,突出了边地战争时间的久远。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是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明显属于夸张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一些人还未回家,一些人永远也回不了家了。这句诗深刻表达了诗人悲愤、同情和无奈的情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 自古就有两种说法,一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二是说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飞将军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都是李广为太守。总之,卫青和李广都是边地著名守将,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那时的胡人都没能度过阴山来骚扰大汉。这两句诗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诗人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边关月夜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融情入景,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万里长征,龙城飞将,又使整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