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次读《登幽州台歌》的时候,很纳闷,这是一首什么唐诗呢?五言不是五言,七言不是七言,虽然不伦不类,但又气势宏大,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不是说吹牛的话,读完一遍就能随口背诵,并且一个孤独的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陈子昂,字伯玉,是四川盆地中部的射洪金华镇武东乡人,家里广有钱财。陈子昂幼年聪颖,少年任侠好斗,十七八岁,还不知读书。后来击剑伤人,才慷慨立志,弃武从文,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679年,陈子昂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可惜未能及第,只好回老家金华山继续研读。
682年,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在长安街头,他遇到一个卖胡琴的人,要价百万,豪贵围观,却无人敢问。陈子昂挤进人群,出高价买下来,邀众人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酒楼宴会,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贱乐工之役,岂宜留心。”说完即摔碎胡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当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间长安城为之震动,不久应试得中进士。后来被武则天看中,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虽多次被武则天召见,却一直未受到重用,虽然曾经两次从军,但是又两次被降职,只好早早地结束了政治生涯,辞官归隐。不久被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年仅42岁。
陈子昂在初唐四杰诗歌革新的基础上,跃身诗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写出了同时代人所不能及的刚健质朴的诗篇,他像在晨曦中引吭高唱的雄鸡,高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写作了《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及《登幽州台歌》等反映现实、揭露时弊、讴歌进步理想的诗歌,其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意思是,如果要评价陈子昂对唐代诗歌的贡献,也应该像越王勾践对除弊兴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范蠡那样,给陈子昂铸造一座黄金塑像。元好问这个说法代表了很多诗歌爱好者的心声,高度评价了陈子昂对中国诗歌的杰出贡献。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大约一千年以前,燕昭王为了招揽贤士,筑建黄金台,也就是今天的幽州台。可是时间已经过去千年,到今天再也没有看到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古人了。这一句看似咏叹历史,实际上已经关切到自己的境遇了——陈子昂的才能绝不比相国郭隗和昌国君乐毅差半点,可他们是幸运的,能登台拜相拜将,而我陈子昂却只能登台感叹——后世的君主更需要杰出的人才,可即便站在这高高的幽州台上,也看不见有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贤明圣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到天地间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却没有自己施展抱负的时间机会和舞台空间,只好一个人悲伤凄恻、独自落泪。
本来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直言敢谏,对武则天时代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仅不被采纳,甚至还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这次随武攸宜征讨李尽忠、孙万荣等叛军,陈子昂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兵败后,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陈子昂再向武攸宜进言,不听,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因为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而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