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我是王家“宝树”,只能饮酒赏菊——王勃《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咱们现在搞教育的人,都听说过一句俗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父亲叫王福畤,平常就最爱向别人夸奖自己的儿子,被朋友称为有“誉儿癖”。王福畤有七个儿子:勔、勮、勃、助、劭、劼、劝。王福畤很为自己几个出色的儿子自豪,很喜欢夸自己的孩子,对已经获得大家好评的,自然是赞不绝口,就是不是那么出色的,他也是发掘他们的优点加以夸赞。他曾写信给友人韩思彦,说:“勔、勮、勃文章都好,最小的也似不恶。”“小的”便是指王劝。韩思彦回信说:“昔王武子有马癖,你却有誉儿癖。王氏之癖,何其多乎!”王福畤见韩思彦有点不信自己的样子,便把诸子的文章寄给友人。韩思彦一读之下,拍案称绝,说:“生子若是,信亦可夸!”王福畤乐于夸自己的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也越来越争气:王勃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在文坛上留下一代天才的美誉;王勔官至泾州刺史;王勮为凤阁舍人;王助为监察御史,文学家;王劼、王劝均有文名。这一家使得绛州龙门王氏以家学著称于世。
王福畤的朋友杜易简(杜甫爷爷杜审言的堂弟),“博学有高名”,是第一个站出来给王勃戴上神童的高帽子的人。他借用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套话,评价王福畤的三个儿子:“此王氏三珠树也!”这句话显然给少年王勃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表达谦辞时突然想起了杜易简,就专门在后面加了一句,说自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最初,王勔、王勮、王勃弟兄三人出了名,被杜易简称为“三珠树”。
但是有才的人也不一定就仕途顺利,像王勃这样二十岁前就在官场上尽享荣耀又受尽挫折的才子,虽曾有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大展宏图的远大志向,但在接二连三的受挫和遭打击之后,也会产生像陶渊明一样的想法,不得不放弃入朝为官的念头,归隐山林,与品德高尚的菊花为伴,这就是《九日》这首五绝的由来。王勃感叹自己与陶渊明十分的相似,空有一身的才能,但是却没有人可以包容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发挥才能,报效国家的途径,只能隐居山林,与菊花为伴,最终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找到他们。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我住的这个地方有菊花开,尤其一开门就能看到——这和陶渊明的“遍绕篱边日渐斜”是不一样的。从王勃在蜀地的经历来看,虽然开门有菊花,但这些菊花应该是山上野生的,不可能是王勃亲手种的——一来王勃在蜀地生活的时间不长,二来王勃还太年轻,产生和陶渊明一样归隐的想法,应该也是因为生活的不顺,归隐的念头应该是一时的冲动吧;而陶渊明是真的志在田园,所以会在篱边遍植菊花。读这首诗要注意这里的“有”和元稹诗的“遍”的差别。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王勃在蜀地几乎没有朋友,又遭冤狱获罪,虽是饮菊花酒的季节,恐怕也不应该有人来送酒吧?由此推断,这两句应该是虚写,写想象中有个人来给自己送酒,却找不到自己的家。陶渊明和邻居的关系是极好的,经常有“亲旧”给他送酒、邀他喝酒,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有体现;但是王勃在蜀地却应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关怀,没有体验到这样的友情。
所以,孤身漂泊蜀地,屡遭不幸打击的年轻诗人才会感叹门庭冷落,才会看到门前稀稀落落的菊花想到归隐的陶渊明;感叹自己的孤独寂寞,才会想到隐居的陶渊明都有人“送酒”来,而自己只能羡慕陶渊明隐居赏菊饮酒的其乐融融。
一个年轻人无奈的面对荒山枯岭,无人问津——其悲苦为何如!我觉得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这首诗,敬爱这位年轻诗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