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君能有几多悲,撒入长江水不流——王勃《山中》

(2019-04-11 08:43:56)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问君能有几多悲,撒入长江水不流——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公元668年,时年十八岁的王勃担任沛王李贤的修撰已近两年,深得沛王欣赏和信任。但当时社会上风靡斗鸡活动,各位王侯都热衷于此。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助兴。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后,发怒说:“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

王勃在长安滞留两年左右,670年,王勃到四川,先学了一段时间采药治病,又求托贵人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可是,年轻的王勃身上天生的天才人物的通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经常仗着自己的才气,欺负当地的上下级,使他人缘极不好,大家都讨厌他。正巧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要了王勃的命。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里藏起来,王勃缺乏处世经验,就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怕事情暴露受到牵连,情急之下,王勃就下手杀了这个官奴。由于当地全是王勃的政敌,没有朋友,竟被判了死刑。幸亏行刑前,遇上朝廷大赦,死罪免去,废为庶民;甚至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本来是雍州司功参军,也受牵连,被贬为最偏远的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背部一带)县令。

也许如果王勃没有幼年成名,少年得志,青年流落异乡,孤苦漂泊,几乎客死他乡,直至连累老父,远谪交趾,王勃就应该不会有这可以阻断长江水不流的悲伤,就应该不会有这万里故乡难回的忧愁,就应该不会有这秋风里看到山山黄叶飞的无限凄凉。

这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长江悲已滞:长江滚滚东流,已经千百万年了,怎么就会突然悲伤了呢?怎么就会突然悲伤到流不动了呢?诗人肯定是寄情于物,夸张的把自己的情绪都寄托在长江上——长江已经悲伤到凝滞不动了,这应该是怎样浓的一种悲伤啊!

万里念将归:万里长江悲伤到停滞不流,居然是因为“我”漂泊异乡,离家万里。更让人悲伤的是,现在虽然想到要回家,不只是归程万里,山隔水阻;更为难的是即便回到长安,又有何面目见故人、见亲人?其实长安到成都的距离,大约也就800多公里左右,离万里还差老多呢。可见这里的“万里”,不只是一个空间的距离,更是一个心理的距离——这是一个现实逼迫自己无路可走,不能不归又实在归不得的地方。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来衬托前两句所写到的悲凉之情,又以景喻情,进一步渲染悲凉的气氛。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衬映旅思乡愁,也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异乡的状况。尤其“况属”两个字,更让诗人的心里“屋漏偏在连阴雨,行船又遇顶头风”,可谓“祸不单行”,伤口上撒盐。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夸张的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耐人寻味,有言尽意不尽的神妙。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发媒介;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以我观物,所以物皆类我;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缘情写景,所以景物都受我情绪影响而凄凉让人难以忍受。因此,后两句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两句所怀之情为根源。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两句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两句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