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才子登高楼,诗文垂宇宙——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的名字,在整个大唐王朝,都可以算是传奇。据说他六岁就能写诗,九岁的时候就写了著名的学术著作《汉书指瑕》,指出大儒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中的错误。十四岁给巡行关内的刘祥道写了封自荐信,直接被推荐给高宗皇帝。十五岁写了《乾元殿颂》,被高宗皇帝赞为大唐奇才。十六岁参加殿试,引经据典,对答如流,被任命为朝散郎。十九岁写下了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被公认为唐诗极品,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二十六七岁写下的《滕王阁诗并序》,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一时名噪朝野,而且经久传颂,直到一千余年后的今天,滕王阁都是因王勃这篇序文而成江南瑰伟绝特的名楼。甚至有人说,若不是王勃早逝,简直就没有李白杜甫闪耀诗坛的机会了。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是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诗并序》而很快出名。
据说王勃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马可待。因为王勃会打腹稿,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公元676年,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开门见山点明滕王阁的地势,并且想象了当年滕王阁上的热闹情形。高阁,突出楼的高大。临江渚,紧靠江边,更显其巍峨。在楼上可以远望,可以俯视,游目骋怀,登高赋诗,正是雅人盛事。想当年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载歌载舞,饮酒赋诗,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多么繁华热闹。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楼上彩绘的栋梁,华丽的珠帘,再也没人赏玩观看,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一早一晚穿楼而过。这两句在写景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萧条冷落之感。“飞”和“卷”两个动词看似写实云雨,其实还是虚写楼上景物——因为在这之前,王勃没有到过这个地方,更不曾上过滕王阁,没见过滕王阁上的画栋和珠帘,更没有俯视过南浦,远眺过西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闲云,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雄视万里,是在写空间。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看似客观冷静的实写,抒发了对历史更替、人生无常的感叹。
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滕王阁序》里那些经典名句吧: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鹤汀笃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