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的出手的诗人,摆的上台面的诗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19-04-08 16:49:02)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拿的出手的诗人,摆的上台面的诗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小时候家里穷,人口又多(我有四个哥哥二个姐姐),父母老怕办出事来没面子,所以平时总是节衣缩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但要是有人来给哥哥说亲,就不一样了。母亲总要把家里拾掇得干干净净,把一些有碍观瞻的瓶瓶罐罐收拾到一边,床上铺上过年才铺的新床单,孩子们穿不着的破鞋子之类的都塞到床底下,要说亲的哥哥一定是尽量打扮得光鲜亮丽,做身新衣服——有时候来不及,就借别人一身好衣服穿;要是赶巧我们有新年做的新衣服,也会拿出来让我们穿。父亲把家里的烟台牌座钟擦了又擦,油光放量的,还左端详右端详;大收音机上盖上一块崭新的毛巾,左拉拉右拽拽,这是家里唯一摆得上台面的两大。给媒人和亲家买礼物,父母也是挺大方的,要挑好的买,还要一遍遍的和人家说:“太寒酸了,拿不出手”。

这样看来,在我们这里凡是能拿的出手的,摆的上台面的,都应该是竭尽全力、能力所及范围之内最好的。那么,在唐朝前期的诗人和诗作中,我觉得最能拿得出手的诗人,应该就是王勃;王勃最能上的台面的诗作,应该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当时王勃大约十九岁,时任朝散郎,是比较受高宗皇帝欣赏的年轻官吏。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点名送别之地,魏巍长安城,雄踞三秦大地;次句写杜少府的目的地,烟霭迷蒙掩映中遥望的蜀州,仿佛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依稀可见。长安城的高耸巍峨正好呼应“望五津”的望——其实无论长安城多高,都是无法“望五津”的,诗人这样写,是有意拉近长安和蜀州的距离,是对杜少府千里迢迢赴任的宽慰之语。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一联点明送别主题,同时劝慰朋友。劝慰别人最好的话,也许就是和别人身处同样的境地,也就是同呼吸,共命运,白居易曾在《琵琶行》里说过“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话,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让琵琶女不再抱着琵琶“半遮面”,而是主动再弹一曲。那么,杜少府离京远任,万里奔波,可能除了这句“同是宦游人”,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话来劝慰他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距离能隔开的必然不是真正的知己,这两句境界从狭小的伤感别离转为宏大的豁达豪放,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这两句所流露出的乐观豁达,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送”字。再次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罢了。这一句既劝杜少府,也是诗人的自慰之语,一洗古来送别的凄凉缠绵之态,悲凉凄怆之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表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这首诗毫无一般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