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不上潮流,搞不懂现在——刘长卿《听弹琴》

(2019-04-03 10:31:06)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跟不上潮流,搞不懂现在——刘长卿《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人老了,和社会接触少了,学习的机会也就少了,就容易对很多新生的事物看不顺眼,甚至敌视。我记得周杰伦刚开始唱歌的时候,我就听不惯他的歌,看不惯他的样子;龚琳娜一出现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女人除了搞怪,根本不可能凭唱歌走红——当然,事情和我的感觉完全相反。

其实不止我自己,也不只是唱歌的,现在这样的人和事真是越来越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韩寒开始写小说、拍电影的时候,也是遭了不少人的白眼的;马云开始搞淘宝和支付宝的的时候,也被不少人嘲笑为“异想天开”的……很多网红靠打赏过日子,居然比我们勤勤恳恳的“劳动者”收入高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倍——这让我们这些“老人们”真的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面对不了。

我是个教了三十来年语文的老传统老顽固,我“只喜欢三味书屋里寿镜吾先生的教学法,自由却可以教出鲁迅这样的大师,但我又不能强迫所有的老师都放弃上级主管部门强力推行的所谓什么什么高效课堂,什么什么高效教学模式。我尽管钟情于正规的传统诗文经典名著,尤其是古典文学,但我不能要求别人都远离每天两三万字粗制滥造的文法不通甚至错字连篇的连载的网络小说,尤其是所谓鬼故事、惊悚文学,盗墓和打着科幻旗号的魔法小说、悬疑小说、推理小说,甚至一些大砖家大v的公众号,我也是很不屑一顾的——然而不计较我的顾与不顾,人家就在那里,就在那里大把的数票子,就在那里住着豪华的房子开着豪华的车子,就在那里天天花天酒地灯红酒绿极尽奢侈的过着“庸俗”的日子。我做不了周敦颐这样的大儒,也不敢感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也不像柳亚子一样牢骚满腹——我可没有毛主席这样伟大的朋友劝慰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不强求于人,但我自爱我的古调。然而刘长卿做不到,他爱他的古调,也希望今人能弹古调,如果不弹,他是要作诗发牢骚的——这就是《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这里做拟声词来模拟古琴的声音,也是讲得通的。七弦:古琴最初是五弦,所代表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宫商角徵羽,后由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加上一根文弦和武弦,构成了现在的七弦,演奏技法以拢捻抹挑为主,音韵宛转悠扬。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一语双关,用意甚妙。“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我虽然很喜爱这首《风入松》这样的古时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这两句明写自己听琴的感叹,实际是说自己的爱好已不合时代的主流,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大家对音乐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刘长卿已经逝去千年了,可像刘长卿一样的人还大有人在,刘长卿清高古雅不合时宜的情绪还广泛存在,所以,《听弹琴》这样的诗也将永远会有人读,有人喜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