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家人有去处,有家人无去处——迷惘的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019-03-30 06:11:08)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出家人有去处,有家人无去处——迷惘的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和诗僧皎然、刘长卿等为好友。竹林寺,也叫鹤林寺,在镇江城南。当时灵澈上人诗名未著,正在云游江南,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竹林寺逗留。刘长卿正好因唐肃宗改元宝应,大赦天下,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北归,走到润州,失意待官,心情郁闷,两人相遇于竹林寺。灵澈上人即将回浙江会稽,在此相别,刘长卿感叹出家人灵澈上人尚有去处,而自己却困顿掩淹留,不知该往何处去,故留诗相赠,才有了这首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山水诗名篇——在闲淡的画面里,诗人抒发了对灵澈上人浓厚的情谊,也表达了诗人自己黯然寂寞的心情。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重在写景,苍苍竹林寺是所见,杳杳钟声晚是所闻,所见所闻共同构建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现在很多注释都说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是灵澈上人的归宿处,杳杳钟声是催促他赶紧归山。我觉得这实在是欠妥的:苍苍竹林寺应该是灵澈上人的出发地,杳杳钟声应该是给灵澈上人送行的钟声。从情理上说,如果灵澈上人不是要出发去会稽,刘长卿应该不会赋诗相送;再者,如果竹林寺是灵澈上人归宿处,就不会劳诗人送行牵挂,更不会有下文的“青山独归远”了——因为路远,才需要送行,才需要赋诗,才需要牵挂,才会久久的伫立,目送,默祝一路平安。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写灵澈上人辞别归去情景。灵澈上人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远。独归远,写诗人伫立目送老朋友,依依不舍。这里只写行者,不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灵澈上人走远了,诗人还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开,除了对灵澈上人的依依不舍之外,更多的就是对自己该往何处去的无助、无奈了——灵澈上人一个淡泊宁静的出家人,都有来处(竹林寺),有去处(云门寺),而自己进士出身,曾经身为监察御史,耿直忠君,为国家利益不避权贵,却屡遭诬陷,两次被贬官远饭放,现在遇大赦才从南巴回来,到了润州,漂泊无依,困顿淹留,无聊赖的等待着朝廷的旨意,漫无目的,不知所措,进不知该往何处去,退不知道该往何处走。更让诗人迷惘的是,今天还有点事做——送灵澈上人走,明天,后天,甚至更远的将来,自己该干点啥,能干点啥,一切都是未知。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其实刘长卿这首诗更具画意:并且是一首诗,两幅画。一幅是诗人有意描绘的画,青山寺庙竹林斜阳为背景,诗人送别灵澈上人戴着斗笠远行。另一幅则是诗人故意隐藏的画,同样是青山寺庙竹林斜阳为背景,诗人送别自己的老朋友,友人已经远去,而送行者依然久久伫立,神情迷惘,不忍离去——这是一幅影藏在诗人心里的怅惘忧愁的图画,虽然背景优美,但是寂寞无聊却难以描述。

诗人看到自己的和尚朋友从美丽的竹林寺来,在杳杳钟声里踏着斜阳去往美丽的云门寺;能不感慨自己从荒蛮的南巴遇赦而来,淹留于此,进退维谷吗?但正是这进退维谷,正是这无法言说的怅惘,成就了竹林寺,成就了那道斜阳,那个斗笠,那个远行的灵澈上人,更成就了刘长卿,成就了这么一副绝妙的山水画,绝妙的送别诗。

造化真是神奇,本来安排了一个人的不幸来打击他,却没想到他把这不幸酝酿成诗,流传千古,青史留名。真有点像卞之琳那首明诗中所说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