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风雪寒天苍山远,一声犬吠三冬暖——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记忆里最冷的冬天,是二十几年前有次下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当时已经八点半多了,我骑着没有前闸的大金鹿自行车往家里赶——从单位到家大约有八里地左右。那天月亮很亮,微微有点小风,可天冷得实在结实。我不知怎的竟然只戴了一副露手指的线手套,一攥住自行车的塑料把,手就像攥住冰块一样,针扎一样的疼。只好一只手扶着车把,把另一只手揣进裤兜里“暖和”一下,然后再换另一只手。这样也就坚持了三四里路,手脚都冻麻了,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停下车,用力地搓手,跺脚,跳,憋着气不敢用力地呼吸——吸进一口气去浑身就冷得一哆嗦,呼出一口气来就要散发掉好多热量。略微缓了缓,只能推着自行车往家跑——实在不敢再骑了,骑上去实在太冷了,自行车的塑料座子像练过化功大法的冰一样,瞬间吸走屁股底下的一点热乎气。到家后把自行车往墙上依靠,赶紧用脚踢踢门——手,早就拿不住钥匙了。现在想想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说的,“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真是确实经历过严寒的人才能说出的切身感受。
唐代诗人刘长卿,也写过一次寒冷的冬夜之行,不同的是他不是下班回家,拥抱温暖;而是诬陷获罪,贬官远谪,风雪载途,地冻天寒,走向离家更加遥远并且更加严寒和心寒的“深冬”。这首诗就是著名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某一个秋天,刘长卿被贬为睦州(在今浙江新安)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赴任的路上。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和韦应物、钱起等人都有来往,性格耿直,有豪侠气,不畏权贵,多遭诬陷。擅长五言诗,自谓“五言长城”。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日暮苍山远写“行人”之苦: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不知在何处才可以投宿歇脚。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写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贫寒的白屋,可以让诗人暂避风雪,让诗人投宿歇脚,在漫漫旅途中感受到无限温暖。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理解:一是白屋主人听到柴门外的狗叫,急忙起身迎接顶风冒雪深夜远行投宿的诗人,表现了贫苦的白屋主人的善良热情。一是诗人已经在白屋投宿,睡梦中听到柴门外的狗叫,猜想可能是白屋主人风雪夜归,表现了白屋主人为谋求生活,在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得回家的艰辛,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其实我觉得这样解读还不够准确,更合适的解释似乎应该是“行人”在风雪之夜,听到狗叫,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终于可以暂时歇脚,躲避风雪。狗的叫声是一个多么温暖的信号,它瞬间消融旅途的疲惫,瞬间温暖风雪中漂泊的心灵,甚至遭诬陷害、贬官远谪,所有的打击和不幸都让人瞬间忘却——终于有人家了,今夜不用露宿荒山了。接下来就不用说了,诗人肯定受到白屋主人热情款待,所以赋诗一首表达诗人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白屋主人热情好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读到这里,似乎还没有完:因为这贫寒温暖的白屋并不是诗人此行的终点,谁能知道风雪夜之后的明天,路该怎么走?宿往何处投?明夜还能否有幸听到那亲切的“柴门狗吠”呢?明夜还能否再有幸遇到热情好客的白屋主人呢?
一切都是未知,但是诗人仍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