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葡萄酒,夜光杯,马上琵琶催人醉——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代诗人王翰,知道这个名字的人恐怕还真不是很多,但是知道这首诗的人肯定不少——大家知道这首诗,也不是像其他的诗那样因为一两个名句,而是这首诗的四句都是那么有名。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被明代著名诗歌评论家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是咏边塞情景的名曲。
这个王翰,字子羽,是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的(710)进士,官秘书正字,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全唐诗》有他的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广为传诵。
凉州词:唐代前期的时候,统治者十分重视对河西地区的治理,凉州城一度成为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治所,是河西走廊的军政中心,“丝绸之路”的东大门,所以反映凉州生活和文化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反映边塞题材的诗歌也借用凉州的曲调来演唱,这些诗词都笼统的称为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般的边塞诗都是从边塞风光写起,雄视万里,气象雄浑;这首诗却是从军帐内写起。葡萄美酒,在唐代应该还是很珍贵的酒。据资料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葡萄,但一直到唐初都没有成熟的葡萄酒酿制技术,葡萄酒都是从西域“进口”的,那时候路途遥远,运输业又极不发达,所以葡萄酒的价格应该比较昂贵。如果不是级别特别高的军官,不是要执行特别艰险的任务,恐怕很难喝到的。虽然唐诗中也有好多写饮酒的,但大都是米酒,就是白居易写的“绿蚁新醅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葡萄酒只有李白这样的“大网红”才能喝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我们说在这样一个夜晚,这样的美酒美器,对于天天“刀头上喝血”、不知道何时“马革裹尸”的军人来说,该是多么诱惑难当,谁能管住自己的“酒虫子”?当然,我觉得事实上诗人在这里还是用了夸张的手法的,酒肯定是好酒,但不一定是纯西域高昌国进口的;酒杯也是好酒杯,但不一定是周穆王时的白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面对色香味俱佳的珍贵葡萄美酒,听着军中琵琶演奏的热情粗犷的西部音乐,禁不住端杯饮酒。琵琶,是唐代以前传入的西域地区的乐器,那时候的琵琶主要是游牧民族的乐器,好像都是弯头的,方便挂在马上,一般的琵琶曲都比较热情激烈、节奏高亢;中唐以后广泛进入内地,才有了白居易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还有“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宛转悠扬。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军中的音乐必然是简单而热烈的,一个“催”字渲染了当时随时可能出征的紧张气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真是最豁达的自嘲语。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可能遇到意外,所以战士们有“轻生死”的豁达开朗;因为有“轻生死”的豁达开朗,才会豪放的“醉卧”,才不再计较别人是不是因为自己“酒醉”而被嘲笑;因为不怕被嘲笑,战士们才会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以醉相约;因为大家都知道,从古到今,前往战场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知死而不惧死,在生死未卜的大危险面前纵情豪饮,真个是无惧无畏,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诗,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曾评论说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几百年以后再来读,确实是让人感到一种在旷达之中隐含的浓郁的悲痛——保家卫国,建立军功,是光荣的使命;但是对每一个牺牲的军人、每一双牺牲军人的父母、每一个牺牲军人的军嫂,又何尝不是一种担忧,一种牵挂、一种悲痛呢?但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它所表现出来的奔放、热烈的情绪,一直展现着一种让人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它完整而全面体现着盛唐边塞诗的豪迈壮勇、自豪自信、昂扬奋发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