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场失意梦难成,一夜不眠诗名传——张继《枫桥夜泊》

(2019-03-22 10:01:40)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科场失意梦难成,一夜不眠诗名传——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说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在读到张继这首《枫桥夜泊》的时候,曾提出疑问: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后来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可见有很多事如果没有调查清楚,绝不可以主观臆断妄加评论,否则真有可能违背事实贻笑大方呢。可是有了这个故事以后,这首诗也就更出名了。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就是《枫桥夜泊》。正是得益于这首诗,张继这个名字和那次不朽的失眠才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照耀整个大唐诗坛,苏州的枫桥和寒山寺直到今天还都是著名的旅游热点。

《枫桥夜泊》应该作于张继中进士之前。枫桥,据传原在吴县南门(阊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而名扬天下,后来才改为“枫桥”。据说安史之乱后,湖北襄阳人张继参加进士考试不第,到江浙一带游玩散心,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写夜晚三种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从尾句的“夜半”来看,这时的月应该是上弦月的初七八,最晚不超过初九十。因为只有这时的“月落”才正好是“夜半”时分。月亮静静的落下去,树上的栖乌嘎嘎的啼鸣。夜半时分,诗人仍心潮起伏,未能入眠,突然觉到茫茫夜气中寒意侵肌砭骨,原来是满天繁霜暗凝。其实这里的“霜满天”这个夸张的说法,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只是诗人的自身感受。按说江南地区的秋天不至于冷到这种程度,其中原因下文定有交代。

江枫渔火对愁眠:朦胧的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隐约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昏暗迷蒙的背景里,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绪满怀,不能入眠。分析一下不能入眠的原因,可能最主要的还是科举不第,名落孙山,有家不能回,无脸回,有亲不能见,无脸见;前路茫茫,漫无目的,只能“随波逐流,任意西东”。更主要的,这种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自己的出头之日仍然遥遥无期。孤身一人,漂泊异乡,看着月落乌啼,繁霜满天,对着江枫渔火,自然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诗人夜闻山寺钟声。暗夜之中,诗人辗转反侧,钟声强烈的震撼着诗人忧愁的心。“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更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散入”姑苏城外的夜空里——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只有这钟声,才能诉说诗人的“心声”。

这首七绝以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当然,张继知耻而后勇,经过认真准备,后来还是终于进士及第了。

另外再补充一点关于寒山寺的小知识: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古代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叫分夜钟。现在苏州人在春节也半夜敲钟,祈求国泰民安,人民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