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名流传久,官声亦不衰——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019-03-19 18:56:51)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诗名流传久,官声亦不衰——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诗名流传久,官声亦不衰——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到滁州的第二年春天,写了这首《寄李儋元锡》,寄给自己的老朋友李儋元锡,说说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心理感受,也表达一下对老朋友们的思念之情。其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联,被后人誉为“仁官”之言而广为传诵,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起,成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为官修身的道德箴言。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自省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很有可能为后世范仲淹竖起了道德榜样,为范仲淹创作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心胸提供了创作灵感;而他在滁州为官清廉、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美好官声,也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滁州官吏,最有名的就是与民同乐的滁州太守欧阳修了。
寄李儋元锡:这是一首投寄诗,写给朋友的诗,和唱和诗差不多。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想去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春暖花开时节,“我”从尚书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和你们分别离开长安,到滁州后又蒙你们问候,转眼今年又是春暖花开——看到今年花开,“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分别已经一年有余了——诗人禁不住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两句写自己的烦恼苦闷。韦应物离开长安后,朱泚发动叛乱占据长安,德宗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诗人自己作为朝廷任命的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却一筹莫展,无所作为,更感到百无聊赖,忧愁苦闷,昏昏沉沉,忧愁难眠。诗人感叹国家和个人自己的前程茫茫,无法料想。
他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具体写诗人的思想矛盾:一是身体方面的,一是心理方面的。本来有志于在滁州有所作为,或整顿吏治,或发展生产,以使滁州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身体多病,志不能伸,因为害怕影响了国家和人民的事而想辞官归隐。但是看看滁州城里还有流亡的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而自愧没有做好滁州人民的父母官——从古至今,当官的能有这种想法的,就一定能关注民生疾苦,也就一定能勤政爱民,也就一定能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披肝沥胆,鞠躬尽瘁。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两句照应题目,听说两位老朋友要来探望“我”,“我”忍不住一次次抬头看西楼上的月亮,看它们圆了几回(数算着你们来的日子)。通过“西楼望月”这个细节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殷切盼望老朋友到来,给自己鼓励,和自己一起筹划,更好地尽职尽责,共同为滁州人民谋利造福。
这首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感情细腻动人,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同时也抒发了国乱民穷给诗人造成的内心矛盾。此外由于韦应物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才妙手偶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联,自宋代以来,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韦应物的诗名因为这首诗更胜,他的官声也因为这首诗更隆——韦应物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滁州的历史上而熠熠闪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