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刮目相看韦应物,清新明丽滁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

(2019-03-18 15:19:25)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刮目相看韦应物,清新明丽滁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进入我的视野,主要有三个历史文化名人曾在这里生活过,并且都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最早的就是韦应物,他写了《滁州西涧》,再中唐诗人里可以说是清新明丽,别具一格。然后是欧阳修,他在这里做太守,写下《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留下了“醉温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经典名句,一句“环滁皆山也”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最后是写著名官场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吴敬梓,也是滁州人。后来查查资料,才知道朱元璋和一众明初开国功臣,也是滁州人,他们的凤阳县隶属滁州,再加上有名的凤阳花鼓,滁州真得算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了。                         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他的经历和三国时候的吴国大将吕蒙有点相似。吕蒙原先是吴下阿蒙,一个好打架闹事的愣头青,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最终成了才略高超的军事家,让鲁肃都刮目相看。韦应物原先是唐玄宗的侍卫,十五岁起为唐玄宗近侍,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出逃,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痛改前非,折节在太学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终于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曾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其间曾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愤而辞职——从这件事还是可以看出,韦应物还是一个性情中人,是非的判断有自己的标准,宁折不弯,是个有江湖豪气的儒官。五十五岁那年,退职于苏州,不久病逝。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独怜,唯独喜欢。开头二字,劈空而下,态度鲜明,却不禁让读者质疑:诗人为什么唯独喜欢地上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是没有其他更值得喜欢的事物吗?涧边的春草,因为有涧水的滋养,又少有人畜来践踏,应该长得绿油油的“青得逼你的眼”,生机勃勃,一簇一丛甚至一片,确实值得喜欢。其实地上高处也还有其他值得喜欢的事物,那就是“深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并且有从树上传出的黄鹂鸟鸣,清脆悦耳,宛转悠扬。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由下而上,实写草树,虚写黄鹂,勾画出滁州西涧周边清新美丽的自然环境,不由人不沉醉其中。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春天的潮汐。诗人在滁州西涧这地方应该是流连忘返的,沉醉于这里的绿草深树莺啼久久不愿回去——一直到傍晚了,一阵急雨从天而降,哗啦啦淋湿了幽草,淋湿了深树,淋跑了黄鹂,任春潮涌流,诗人甚至仍然不愿归去,他喜欢看郊野的渡口,无人的小船横浮在江心。

   很多诗评家都说这首诗有所寄托,但我仍愿意只把它当作一首清新雅致的写景小诗来读。虽然诗人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喜爱,对任性漂浮的小舟的羡慕,我觉得也只是微微表露一下诗人向往恬淡的胸襟罢了——因为发自肺腑的关心民生疾苦,充满正义感的豪侠之情,不堪忍受被诬陷的慷慨气节,才是韦应物这位中唐大诗人的本性——他不屑用委婉的象征手法去“保全”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