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高远望河入海,欲穷千里上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019-03-15 13:03:12)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登高远望河入海,欲穷千里上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真觉得做一个济南人是幸运的,上天把那么温情暖和的冬天赐给济南人,济南人真该知足了。读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以后,又老觉得做一个没出过远门的济南人是有点遗憾的,我只见过从西南往东北流的黄河,却没见过迤逦千里、“远上白云间”的黄河,甚至都没有在脑海里想象出“黄河入海流”的壮观画面过。但我很想尽快弥补这个遗憾,很想到中西部地区去看看黄河,去实地领略她滔滔奔腾,汹涌澎湃的气势,感受一下那些伟大诗人们笔下黄河之美。可眼下不能成行,就先去诗中徜徉一番,以慰饥渴,也是不错的。

古人常有登楼、登山望远的习俗,有的为观景,有的为思乡,有的为抒怀。杜甫有《登楼》、《登岳阳楼》等,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都是这种习俗的反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唐代诗人在这里题诗抒怀的很多。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但是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却使王之涣诗名流传千古,久盛不衰;《登鹳雀楼》也被誉为唐诗五言绝句的压卷之作,广为传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前一句写登鹳雀楼所见,是诗人西望所见,是完全的实写,写白日,写远山,写的是远景,写的是静景。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后半句是诗人东望所见所想,是实写虚写相结合,“黄河流”是实写,是登楼所见,是近景,是动景;“入海”是虚写,是想象,在鹳雀楼上是看不到黄河入海的,即便用最好的望远镜也做不到。诗人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描绘的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的瞬间静态美,和“黄河入海”的永恒动态美,并没有让诗人止步不前,诗人要继续探求更高的哲理,更美的境界,永不止步,更上层楼,这是一种多么昂扬的民族精神,积极探索,无限进取,这是一种多么动人的人生态度。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欲穷”写诗人无止境探求的愿望,对美好境界的憧憬,“更上”是办法,是行动。这两句既是写诗人自己的活动,更是写给读者朋友的哲理;而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则更容易使人感奋与追求。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些。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两句诗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成为鹳雀楼上乃至整个大唐诗坛一首不朽的绝唱,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