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我爱残阳半江照,我爱初三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小学时候语文老师讲这首诗,一直没有弄明白“瑟瑟”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有个词叫“瑟瑟发抖”。如果按照在这个词里的意思,“瑟瑟”的意思就应该是发抖的样子了——可是放到诗句里又讲不通。一直纳闷了好多年,一直对这句诗一知半解,糊里糊涂,也没有真正弄明白。现在终于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弄清楚了,原来“瑟瑟”居然是一种宝石的名字,《迩雅》上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瑟瑟”原来就是一种颜色,是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应该是深绿透明的吧,和残阳照着的半边江水的红色相映衬的一种颜色。
弄懂了生词的意思,再看看诗句的意思吧: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这首诗大约写于822年,是白居易因为看不惯朝廷上牛李党争,自求外任杭州刺史途中所作,反映了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暮江吟,这里的“吟”,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一种诗体名,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这首诗写的是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表现的是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江水平静得像一块缎子,缓缓地静静地流着,阳光才能的确象“铺”在江面上,这个“铺”很准确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这样的江面和夕阳,让诗人的心也平静下来,停下匆匆远行的脚步,慢慢的细细的观察、欣赏江上景物。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上夕阳斜射到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暮江”上细波粼粼,红碧相衬,界线分明,光色变化舒缓优美。诗人看到这样的景物禁不住沉醉了,我们读者读到这样的景物不也应该沉醉了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面上的景物实在太美了,诗人流连忘返、彳亍徘徊,从红日西坠直到初月升起、秋露初降,眼前又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晶晶闪亮的是什么呢?诗人俯下身子一看:呵呵,原来是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也许如果没有草上露珠的闪烁,诗人就不会抬头看天;如果不抬头看天,就不会发现一弯新月;如果不发现一弯新月,诗人也许就不会想起今天已经是九月初三。这一弯弓也似的新月,那么清新,那么可爱,让诗人禁不住直抒“可爱”。诗人把地下的“露”和天上的“月”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人在从长安赴杭州的旅途中,不顾舟车劳顿,不管朝廷党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路“吟啸且徐行”,在美丽的“暮江”边,观江水、赏落日,从黄昏日落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既写出了摆脱朝廷上无聊党争的自由自在,更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