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泪流非因作诗难,科举难于上青天——贾岛《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写文章有多难呢?每一位中小学语文老师都可以把作文课上同学们的表现描述一番:托腮的,咬笔的,愁眉紧皱的,到处找作文选的,一张一张撕本子的,写了几句又划了摇摇头重写的,真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往往一节课下来,作文本上还是一个字也没有。到了第二节课还有十几分钟就要下课了,匆匆忙忙胡乱的凑上几百字,交上了事。我想这样的情形不止在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出现过,并且我还相信这样的情况还将继续不断出现。
我上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一个笑话,说有人请秀才写篇文章,秀才回到家使气轮疯(我们这里的土语,因为做不好或做不了该做的事而乱发脾气、摔摔打打,着急上火的意思),秀才娘子正要生孩子,问是怎么了,秀才说是要写文章。娘子说写文章难道比生孩子还难吗?秀才说,那当然:生孩子是你肚子里有,文章可不是我肚子里有的——从那时候起我就特别体谅写作文的难处。
贾岛写诗其实就挺难的。因为有人说,有才情的诗人都生在初唐、盛唐直到中唐时,他们把好写的诗都写完了。所以到了贾岛时期,就很难再有好诗出现,也很难再有杰出的诗人出现。但贾岛是个特例,他用自己的勤奋刻苦,推敲琢磨,在中晚唐时期卓然独立,独领风骚,使中晚唐诗歌的大旗不倒,再放异彩,虽是“近黄昏”,却使唐诗再现“夕阳红”。
这首《题诗后》,就是写在《送无可上人》后面的一首短诗,写出了贾岛作诗每字每句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锤炼,布局谋篇更是煞费苦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来看一下《送无可上人》: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据说《题诗后》写在第三联下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无可上人,是和贾岛一块出家的表弟,据说贾岛在遇到韩愈后,听其劝说还俗参加科举,但是两人仍有约定,如果科举不如意,就再回去做和尚。但是贾岛屡试不第,有心回去做和尚又心有不甘,对无可上人的约定又不能忘怀,在僧俗两界首施两端,左右为难。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前半句写作诗之难,需字斟句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但我觉得贾岛明着是写作诗作文之难,实际上更是暗喻科举之路难——诗句上课三年得两句,自己的科举之路却不知何时能“上青天”。后半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写吟诗之难,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二是写吟成之后的激动、感慨。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两句诗字面上写自己的诗句(科举文章)如果得不到知音(主考官)的欣赏,就回去继续做自己的无本和尚,到原来的山上寺庙去悠然高卧,闲看云卷云舒,叶绿草黄。实际上暗含的却是殷切期盼能得到主考官的欣赏,让自己一举中第。所谓“归卧故山秋”,不过是一句愤慨的托词罢了——贾岛真的没有给自己留下这么一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