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芳晴翠古原上,萋萋离离寄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019-01-24 11:21:58)
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背唐诗的人而没背过这首诗的,恐怕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难找到。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连当时的诗坛老前辈顾况也被折服了,可见这首诗艺术造诣之高。
白居易在772年正月出生河南新郑,白家是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新唐书 白居易传》记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据说白居易自幼聪颖过人,读书特别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长安拜谒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虽然没做过大官,但是名气很大,才气更大,当时的人很少有被他推崇和认可的。一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随口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赞叹:“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从这首诗的题目“赋得”两个字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首应考习作,按科考的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这类诗的作法与咏物诗相似。“古原草”应该可以看作诗的题目,“送别”应该可以算是主题思想,或者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之类,是出题者要借“古原草”表达的感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写青草茂盛的样子,“原上草”,照应题目。“一岁一枯荣”,由春天“离离”的“荣”直接联想到秋后萧条的“枯”,好像有点突兀,但又好像是实在浅显的道理。这两句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最显著的特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荣枯”到“野火烧”,再到“春风吹”,再到“又生”,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原上草”的生命历程连环画,“野火”何其猛烈!“烧”何其残忍!“不尽”何其顽强!在野火与草的生死搏斗中,草虽然伤损惨重,但是毕竟还留下了坚守住了最后的阵地。等到来年春天,东风一吹,竟然又冒出绿芽,进而生机勃勃,进而重又“离离”。这种不屈的精神,这种顽强的意志,还仅仅是原上的草吗?——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些其他什么吧。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人由联想回到现实,古道边长满了芳香的野草(嗅觉),远处的荒城下也长满了碧绿的充满生机的野草(视觉),而这两个地方都是其他植物所不屑生长更无力生长的地方,一个“侵古道”,一个“接荒城”,两个名词,照应古原。两个动词,写出了野草不畏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仍然播撒“远芳”,仍然播种“晴翠”的令人赞叹的生命赞歌。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点题,“别”,题眼。“萋萋”,写草茂盛,“满”,借草萋萋来抒发情谊浓。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其中前四句更常常被拿来当作儿童接受诗歌教育的入门教材,因为它实在是蕴含深刻又明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小朋友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