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寄乡思于寒梅,来日窗前著花未——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

(2019-01-09 14:51:53)
标签:

读书

教学手记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我寄乡思于寒梅,来日窗前著花未——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的《杂诗》三首,最出名的好像还是这第二首。其实三首诗(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是一个系列,应该写的是诗人自己的事。

王维出身太原王氏,这是一个名门望族。王维的祖父王胄,是武则天时的朝廷乐官,在老家蒲州有王胄的别业,名为龙洞山庄。王维的父亲王处廉,进士及第,担任过汾州司马一职。王维的母亲崔氏,出身博陵崔氏,这是另一个世家望族。王维九岁时,王处廉去世,崔氏携全家搬至蒲州龙洞山庄居住。

王维十五岁时,不仅“风姿都美,妙年洁白”,且是一个罕见的全才,诗、书、画、音乐,无不精通。他在龙洞山庄写下了自己的成名诗作《山居秋暝》。其诗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把秋天雨后龙洞山庄的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王维也在这里完成了他的成名画作《雪溪图》。《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结冰的黄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黄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可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悄悄传入耳畔。

王维二十岁前后进士及第,初任太乐丞,几年后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两年后,王维又被免职,回到蒲州。在蒲州龙洞山庄,王维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小表妹刘氏完婚。他与刘氏感情极深,结婚一年后,王维因故到江南游历,两人开始两年的鸿雁传情。这时候王维写下了著名的《杂诗三首》,记录和见证王维与妻子刘氏的爱情生活。这样来解读《杂诗三首》的依据是《旧唐书·王维传》:“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用自己的一生,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第一首是借刘氏之口,写出她对王维的思念。刘氏住孟津河边,天天对着黄河上的船只遥望,期盼得到丈夫的音书。每每有船靠岸,就忍不住上前打问:“寄书家中否?”这相思是绵绵不断的,希望也是饱满而绵长的。

第二首写的是王维对刘氏和故乡的思念。“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对故乡的询问。不问人,不问事,却偏偏问那窗前的梅花,因为那梅花正是妻子的花语、故乡的花语。

第三首是刘氏家书的摘要。家书中,刘氏表达久盼丈夫不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惶恐的心态。首句“已见寒梅发”回应上首“寒梅著花未”,末句一个“畏”字和一个“玉阶”之中蕴含的“冷”字合起来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情,有惆怅、思念、恐慌、焦急,和众多感情。实际上,刘氏在两年的相思中,已身染重疾。王维接到家书后,匆匆而回,妻子已病入膏肓,不久去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写诗人在江南地区“闲游”时,偶遇来自故乡的旧友。离家一年有余了,对家人的思念应该越来越深了。“应”既是推测,更是肯定:你可能知道也必须知道“故乡事”。强烈的乡思里,涌上诗人心头的也许根本就不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家长里短、人事变化,也许根本就不是村容村貌、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诗人最关心最急于知道的是什么呢?前两句诗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老朋友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寒梅,是不是已经有花绽枝头了?这两句的精妙处在于:问花不问人,知花便知人:花好人便好,花残人定忧。“著”好像并不是树上“长”出来的,好像是家里人“安”上去的——如果她有心情去打扮那树梅花,她就应该还好;如果她没有心情打扮那是梅花,那就是她实在陷入相思苦了。这个字好像一点也不用力,自然天成;可实在又是一字千钧,用情至深。这两句诗非常含蓄的表达了对爱妻的关怀和思念。诗人尚可借梅花间接地得到爱妻的消息,以慰相思之情;爱妻又能借什么来得到“闲游”江南的我的消息呢?她怎么解相思之苦呢?此外又巧妙地借梅花开未开,暗示了友人来的时间,应该是春节前后,逢佳节更思亲,可以说无语而含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