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也识愁滋味,梁园梦好还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19-01-08 10:22:18)
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少年也识愁滋味,梁园梦好还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小就受到太原大族王氏父亲王处廉诗文、绘画方面的影响,又接受了母亲博陵崔氏在音乐、佛学上的熏陶,少年早慧的王维,十七岁时独自离家,到长安城求取功名。虽然长安城商贾街市烟柳繁华,熙熙攘攘人物风流,朝朝暮暮灯红酒绿,日日夜夜处处丝竹管弦笙歌;但少年诗人却是孤身一人,漂泊长安,功名之事未卜,孤独思念备尝,初离父母兄弟,又逢佳节重阳,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梁园虽好,禁不住思乡思亲之情,挥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千百年来作客他乡人的孤独寂寞和思乡思亲之苦。这首诗不朽的艺术魅力在于,任何出过门的人,几乎谁都有感同身受,几乎谁都有情感共鸣。
九月九日,是我国汉族地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晒秋节、“踏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东汉开始,民间有登高的习俗,魏晋时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山东兄弟,是指在王维老家蒲州的兄弟辈。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叫山东兄弟。王维家本是山西太原大族王氏,家里亲弟兄四人,他是老大,还有个同样少年出名的弟弟王缙,安史之乱后曾做到丞相。因为王维是老大,所以要先出来给兄弟们“开开路”,带好头;但是当初在家里过惯了前呼后拥的少爷的生活,和眼下背井离乡考取功名的辛苦,反差还是很大的,尤其到了节日的时候,更难免要思乡思亲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孤身漂泊的少年游子,在热闹繁华的长安城里茕茕孑立的孤单寂寞,就算是热衷仕进、考取功名的巨大吸引力,怎么能掩饰茫茫人海中茫然四顾而举目无亲的苦闷?“异乡”越是繁华热闹,“异客”的孤独感、凄凉感就越是强烈,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而亲历者可不是只有王维一个呀?甚至也包括千百年后的你我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者,团聚之日也,因为团聚才称之为“佳节”。可老天并不因为诗人少有才华,擅长琴棋书画,在“异乡”作“异客”就不安排“佳节”;相反,偏偏让多情善感的诗人在“别人”的佳节里,远离故土。这样备受凄凉的感情也就更容易爆发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倍”思亲就顺理成章了。一个“倍”字,写出了离家人的凄凉,在家人的温馨幸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抛开自己的忧郁情思,笔锋一转,虚笔写自己的想象:今年弟兄们应该像往年一样的,应该仍然是登高望远,争先鼓勇,游目骋怀,阔论高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决胜千里帷幄之中,或考取功名探囊取物,得意洋洋,舍我其谁,遍插茱萸,却发现突然少了一人(大哥王维),真是美中不足。诗人的多情正在于不写自己漂泊之苦之孤独寂寞,反而写因为自己的缺席而使弟兄们的出游有了缺憾,有了不足,有了煞风景的美中不足。情深如此,情真如此,曲折有致,又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诗人写来似乎一点也不着力。但这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这种写法和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异曲同工,细体会却又似乎有些更高明。
十七岁的少年,在繁华富庶的长安城,感受到的却是离家思乡的愁滋味,真可谓少年也识愁滋味,梁园梦好还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