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掩不住,鹿柴藏闲愁——鹿柴
(2018-12-24 16:24:15)
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维辋川别墅的一个地名。这首诗是诗人半官半隐于辋川时所作,是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诗人王维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空山清寂的艺术画面,表现了王维独特的审美构思,也委婉的表达了这个时期王维的思想感受。
王维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跟从父亲读书写诗,跟从母亲学画弹琴礼佛。十几岁的时候就名动京师,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甚至宁王、薛王等待之如师。二十二岁就考中进士,因为精通音律,担任朝廷主管音乐的官——大乐丞,正五品,就相当于在朝廷负责礼乐方面事宜的官职。后来,还受到寡居的太平公主的垂青。三十一岁那年,妻子刘氏因病离世,王维发誓终生不再续娶。可见这件事对王维的感情打击应该很大,因为他们的感情曾经受过太平公主的考验。也就是在这同一年,王维状元及第,被丞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三十二岁任监察御史,位高权重,不久却被排挤出朝廷,奉命出塞,做了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这样一个闲职,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
后来王维回朝,生活逐渐归于平淡,小时候佛家思想的影响浸润,再加上人生的起伏使王维逐渐对年轻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有所动摇,于是他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辋川别墅,以修养身心。这座别墅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就和他的知心好友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在的半官半隐的生活——人在这时候,是不是更容易“无故寻愁觅恨”,“为赋新诗强说愁”呢?但是对于诗画艺术涵养极高的王维来说,又正好使他有充裕的时间,从容的构思、反复的推敲,仔细的斟酌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构想,进而打造出精品、极品——我主观上觉得《鹿柴》就是这个时期王维作品的杰出代表。
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不见人”明写诗人在安静甚至有些寂静幽静的山谷中寻找,极目四顾而无所得,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只是由于杳无人迹,但这并不真空的山,而只是这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一定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是聪明的读者肯定能透过这句诗,想到山高林密、谷深林密——密不透风。
但闻人语响:但是紧接着的这一句,却又“境界全出”。“但闻”带出来“空山”其实不“空”,并非“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流水,交织在一起,都可以忽略——这是作者“找人”专注的原因。偶尔传来一两声“人语”,破“寂”而出,空谷传音,越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更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整个山谷的长久的空寂。
这两句重点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幽寂的密林的图画——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返景入深林:如电影蒙太奇手法一样,从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大空间进入到小空间幽深密林里,进入到幽深密林里的落日余晖。山谷寂寂,树高林密,树不摇,鸟不飞,风不刮,泉不流,不见人影,偶有人声,微黄的阳光,斜射在苍苍绿林里,给清幽冷寂的深谷带来一点亮色,一点暖色,一点生气——然而这阳光又是这么弱,这么淡,甚至这么无力。
复照青苔上:投进树林里来的那一缕、一束、甚至是一丝的微弱、淡薄、毫无活力的落日的余晖,斑斑驳驳的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无边的幽暗正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丝或者是这一束、这一缕光亮反而更衬出了深林的幽暗——何况这光亮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树林里接踵而至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这两句以光亮反衬幽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诗人王维正是以他特有的音乐家对声音的敏感和画家对色彩的敏感,准确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先用声音的动静结合,再通过用光与影的变换,用暖色与冷色的映衬来表现幽冷空寂。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这首诗应是其后期所写,前期诗人热衷政治、有远大抱负,但是不被重用,先被任以乐官,再被委以闲职,甚至被排挤出朝,单车问边,远赴大漠。回朝后仍不是十分得志,只好隐居山林,半官半隐,可是生活热情却并没有完全消失,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此诗后两句寄情于景,作者对国家未来、对自己的远大理想犹如这夕阳余晖复照“青苔”,并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国家能像夕阳一样仍能发光,自己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读完全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独处深山、无人问津的孤寂,也可以清楚地体味出诗人生活优裕(这不是他想要的)而无所事事,只好寄情山水的无奈,只好把所有的才华都雕琢在短短的诗行里,把心中的闲愁寄托在光影变化的画幅上。
但画意掩不住,鹿柴藏许多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