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
(2014-05-19 08:27:36)
标签:
教学手记 |
分类: 教学手记 |
小时候写作文,只要写到一个人瘦,几乎统一的都是瘦骨嶙峋。但具体瘦骨嶙峋是什么样子,实在也说不上来。当时只觉得这个词很有文学色彩,还有点夸张的意思,但总觉得一个人无论怎么瘦,骨头都不可能像山石那样突兀且棱角分明。现在才弄清楚了,原来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形容沟壑、山崖、建筑物等重迭幽深,后来才用来形容人体消瘦露骨。
这样看来,瘦骨嶙峋和我们常说的皮包着骨头应该是近义词了。但是对于一个有文学梦的少年来说,我们还是更愿意用瘦骨嶙峋,它显着更有学问更有书卷气。
后来读过和听过很多写瘦人的文章,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一些人物,《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鹿鼎记》里的胖头陀,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总觉得他们都是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离我们比较远,更多的是作者夸张的手法,不够真实也不够感人。我觉得他们都不如杨绛的《老王》里的老王:“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在对老王的瘦削的描写里,寄寓着作者深深的同情和怜惜。
再后来读《世说新语》“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才知道鸡骨支床是瘦得形销骨脱,不能站立,只能像脱骨扒鸡的骨架一样支在床边。我觉得这真就够瘦的了。
前两天姐姐住院,我说到姐姐的瘦,顺便讲了老王和王戎两个瘦子,姐姐说:“这些都不够,昨天一个病友说他对象的一句话,那才叫言简意赅,简单传神呢。”
我问:“他说的啥?”
姐姐略一沉吟:“他说他对象就和那啃剩下的一样。”
我不禁哑然了,还真是这话最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