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国研读生活感悟 |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
十八回,是郭嘉受聘于曹操后的第七次出场。当时曹操征讨张绣,因为张绣有贾诩的帮助,又依托刘表,曹操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北方的袁绍却又蠢蠢欲动,要发兵进攻许都。曹操只好暂时停止征讨张绣,回到许都,路上又在安众打败了追击的刘表。回府后,荀彧来问曹操取胜的原因,听完曹操的解释后荀彧拜服。我认为荀彧这次做的比较好,不但自己扮演了一回“食肉”的“鲁庄公”,还让曹操痛痛快快地当了回“曹刿”——好在哪里?好就好在自己揣着明白装迷糊,搭个台子让领导把他最得意的成功在下属面前展示出来。
这时郭嘉来了,“袖出一书”,说“袁绍使人致书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孙瓒,特来借粮借兵。”操曰:“吾闻绍欲图许都,今见吾归,又别生他议。”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这是战略。
下面是战术, “徐州吕布,实心腹大患。今绍北征公孙瓒,我当乘其远出,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图绍,乃为上计;否则我方攻绍,布必乘虚来犯许都,为害不浅也。”操然其言,遂议东征吕布。荀彧曰:“可先使人往约刘备,待其回报,方可动兵。”操从之,这一段话是郭嘉说得最长的一段话,其中包含的先进高深的军事思想自不必说,对袁绍和曹操的分析对比能这么清晰条理、深刻透辟,其精彩程度也绝对胜过《水浒传》中王婆说风情的“十分好事说”。尽管这里面或多或少有对曹操吹嘘的成分,但基本上还是比较中肯的。我不是军事理论家,对战争也不感兴趣,就像孔子不言怪乱力神一样,我也不想说军事。只是想说说郭嘉说话的艺术。
郭嘉以曹操和荀彧都熟知的历史人物刘项的对比作为这段演说的开场白,说明曹操处于弱势、袁绍处于强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要把话说的让曹操能听进去、愿意听,就是个艺术了。
先说明一个道理,强弱形势是会变化的,因为刘邦是最后的胜者,他以智胜——暗示曹操也可以以智胜,所以曹操实力不敌只是暂时的,将来一定也可以擒袁绍。这些是总体上宏观的分析。
当然不足以让曹操相信,具体说来,“绍兵虽盛,不足惧也”,更是直接给曹操的自信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曹操彻底摆脱了实力处于弱势的自卑。
接着用十方面的对比,具体说明前面所说非是空言,而是有真凭实据了。这些分析联系现实,结合实际,细致入微,有条不紊,头头是道,言之凿凿。一气呵成地娓娓道来,说明郭嘉早就站在战略家的高度上对时局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是有前瞻性和科学预见性的,这是任何一个杰出的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必备的素质。任何行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对未来有前瞻性的眼光的人才会做出科学的判断,正确的选择。
最后总说一句“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番话正如王婆一番话说乐了风流的西门庆一样,极大的鼓舞了曹操的自信,让他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为曹操最终打败袁绍、建立统一北方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基础。
当然郭嘉不是空想家,不是只看到遥远的未来;他既有远景战略,又有近期行动的具体方案:那就是先除吕布,稳定东南。如果说分析袁绍是战略问题,那么解决吕布的问题就是战术问题。可以说郭嘉能大能小,既有扫天下的宏愿,又有扫一屋的行动能力,既是战略家,又是战术家。难怪曹操喜欢他。
这一段话十胜十败的分析,加上先稳住袁绍,除去吕布的具体措施,高度体现了郭嘉卓越的军事才能,帮曹操树立信心,创造奇迹,活捉吕布,打败袁绍,完成北方的统一,成就英雄的梦想,完成不世的功业。
难怪曹操喜欢郭嘉:“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难怪荀彧佩服郭嘉:“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远见卓识永远都是一个男人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