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53回写道,诸葛亮一见到魏延,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闹得刘备一头雾水:有功无罪之人,何故要杀他呢?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的一段,以前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对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故事发展的结果就是果然不出所料,魏延终于反了——幸亏诸葛军师遗下锦囊妙计,借大将马岱之手把他杀掉(事见105回)。然而,我作为一个教师,总觉得诸葛亮在魏延身上犯了个不小的错误,而如果这个错误犯在我们学生的身上,不仅是很危险的、永远无法挽回的,更是不可原谅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诸葛亮不应该主观臆断,以貌取人。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是因为看到魏延脑后有反骨才要杀他。可是,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相貌和行为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就算是魏延的相貌有点奇特,也不见得人家就一定会造反。作为一个领导人,以貌取人是要犯很大错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书来说,就有曹操看不起张松,错失了取西川的好机会;孙权看不上庞统,失去了一位大贤;刘备也不喜欢庞统的样子,派他做了个偏远小县县令,要不是张飞去考察工作,几乎使他一辈子大才小用。而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尤其是一线教师,更要切记:千万不要根据学生的长相来决定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更不能根据学生的长相来对学生下结论——特别是那些特别调皮的学困生们。
第二,诸葛亮不该囿于成见,拿老眼光看人。如果说诸葛亮要杀魏延是因为他“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的话,那么诸葛亮就犯了不调查研究,妄下结论的错误。不错,魏延杀了韩玄,献了长沙,以前还曾经砍开襄阳城门,要献襄阳城。可是,魏延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正因为他是忠义之人呀!先看那个韩玄,是个什么东西?自己无德无能,不辨忠奸,连老黄忠这样的忠臣都要杀了,还忠于他干什么?再说,魏延当初投在韩玄部下,也只是情势所迫,韩玄既没拿他当个忠诚的部下,魏延又怎么会拿他当个可以效忠的主子呢?再说,当初魏延之所以反出襄阳城,完全是出于一种正义——刘皇叔携民逃难,忠义之人谁不感叹、谁不愿意出手相助?可以说,魏延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忠义,“杀主献城”都事出有因,都是其忠于刘备的表现。我们在对待学生上,尤其是学生做的一些看似违背常理的行为上,如果不经过调查研究,只看行为的结果,不去看学生做事的动机,是要和诸葛亮犯同样的错误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调查,弄清原因,千万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学生下结论,更不能像诸葛亮一样,根据主观臆断对学生作出评价与判断。
第三,诸葛亮不该以静止的眼光看人,更不该不去帮助魏延,改变魏延。退一步说,即便魏延真的有反骨、有反心,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邱吉尔不是说过吗,“要想使一个人拥有哪一方面的美德,就用这种美德去赞扬他”。既然看到了魏延的缺点,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去补救,不去改变呢?东吴的吕蒙,孙权让他读书,他不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诸葛亮在隆中时,对东吴名人了解的那么透彻,作了蜀汉军师兼丞相后,该不会不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吧?就是自己身边的王平,本身也是一个手不能书的武夫,不也在战争中成长为一个能画地理图本的将军了吗?那么,为什么要死死认定魏延必反而不去教育魏延、改变魏延呢?我们每个班中也都有些头上长了“反骨”的学生,如果我们放弃他们,不去教育他们、转化他们,又何谈为了一切学生和一切为了学生呢?魏延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可是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啊!这么长的时间是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我们教育学生可没有这么长时间。
第四、诸葛亮作为当时最有名的预言家,屡言必中,几乎从不失误,也是促使魏延造反的一个原因。你看吧:从初出茅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借东风、以及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吉凶、哪次主得大将、哪次主损大将,哪一次不是百发百中呢?既然说魏延必反,那也是一定的;魏延周围的人对他什么看法呢?刘禅身边的人对他什么看法呢?费袆和蒋琬不就说只敢保杨仪,不敢保魏延吗?尤其是魏延自己又居功自傲,再加上得罪了杨仪这样的小人。别忘了,诸葛亮本身就对魏延看法不好,杨仪作为诸葛亮的第一秘书——随军长史,能不利用一切机会给魏延“美言几句”吗?魏延还不成了“邻人亡斧”中的被怀疑对象?三人成虎呀,大家都认为你一定造反,你还有不反之理吗?就是逼也要把你逼反了?魏延的例子可以算是教育学上罗森塔尔效应的一个反面案例,所以我们的教育中,多的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去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肯定学生,而不是盯着学生的缺点一个劲的去刺激它,强化它。
第五、对于有才能、有表现欲的人,不是去鼓励他,而是去压抑他,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大忌。魏延在随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时,提出了率领一万人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作战策略,虽然有些冒险的成分,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就连魏国的大将司马懿也对此策略深表赞同。可是,诸葛亮对此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而是毫不留情面地给予了否定。这种做法如果出现在我们教师身上,不知道将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伤害。反正诸葛亮的话深深的伤了魏延的心,不怪魏延后来提起此事就忿忿不平,甚至因此受到诸葛亮的打击——诸葛亮在接到马岱的小报告后就说,此人早晚必反,于是在临死的时候,留下锦囊妙计,最终杀死了魏延。
想到这些,我不仅感叹:幸亏诸葛亮没有做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