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銀生茶、普茶,到完整明朝普洱茶的稱呼、清朝貢茶,至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無人可以抹滅的歷史,普洱茶引以為傲的文化支柱之一,就是歷史價值、無可取代的驕傲與傳承,這幾乎可以說是普洱茶的命脈,沒有了這段歷史文化,是否還有普洱茶?
從銀生茶至普洱茶,直至上世紀七零年代之前,普洱茶一直以生茶(曬青毛茶與其緊壓茶品)型態存在,有些製前發酵技術,仍然被歸類在同一類的茶品稱呼,全部稱之為「普洱茶」。此時的普洱茶,或許不被重視(就算是當貢茶,也不是當一般飲品),沒有人去爭論普洱茶該是怎樣的製程,就算是雲南當地,也不會在乎怎樣的茶品才是普洱茶!
時至今日,普洱茶漸漸被重視,所有的領導與專家也都把歷史這一段列為普洱茶精神命脈,言必稱「歷史文化」。然而,在涉及個人利益與特殊利害關係時,這一段歷史卻被刻意遺忘,七零年代以前的”曬青毛茶、緊壓生茶”就是普洱茶的存在事實,被矛盾的硬性抹滅──「生茶不是普洱」這樣的言論居然在特定族群中擴散,計畫性、詆毀性的否認存在事實。
針對歷史部分,我只公開問幾句:
1.
普洱茶到底有幾年歷史?如果有一千多年歷史,那麼有記載以來至七零年代,沒有渥堆技術之前的茶品,稱作什麼茶品?
2.
如果要經過一段時間陳化才是普洱茶,請問普洱茶有沒有歷史文獻記載,說明雲南有品飲陳化後老茶的習慣?(先不論陳化環境與認定標準)
3.
七零年代以前,雲南人民喝的茶叫做麼茶?(先不問雲南人民七零年代以後有多少人喝過渥堆熟茶)
至於其他普洱茶與其他茶類的不同之處(茶種、製程、倉儲、生化分析、健康價值等等)都屬於次要問題,如果連普洱茶歷史都要拋棄(有點像四十年前發生的事,也不意外),我建議,真不要談什麼茶與文化了!
如果,今天只單純喝茶,大可不必去管標準與定義,管他領導專家權威說什麼「綠茶、紅茶、青茶」,您喜歡就好;但如果您認知上要喝的是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普洱茶」,也聽茶莊老闆吹噓所謂文化、花費大把錢喝的是包含歷史在內的印級、號字級「老茶」,那麼您應該要搞清楚您手中口中茶品的文化是什麼?值不值這個價?
2008.2.14於台灣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