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倉與渥堆熟茶
2001年以前,所謂普洱茶品飲文化與資訊全來自香港倉儲概念,港、澳、台品飲普洱茶即以香港濕倉茶為主,只是茶品在倉儲程度上的差異。如上述所言,渥堆熟茶的製程源自於港、粵人工快速發酵陳化之概念,二者在製作原理與生化分析上有雷同處,均以高溫、高濕,悶的方式使其產生菌類以達內含物質快速降解、聚合作用,以改變其香氣口感。從這概念切入,熟茶可說是失倉茶的極至,所有濕倉茶品中的菌類熟茶渥堆過程都會產生,而熟茶的毒性測試,也已經證實無害人體。
濕倉茶與熟茶最讓初學所質疑的,就是會不會產生黃麴毒素等致癌物質。經由多位專家學者分析曬青毛茶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並不會產生黃麴毒素等致癌物質,在攝氏80度以上沸水沖泡時所有生菌數歸零,這顯示普洱茶在適量品飲狀況下無危害人體健康之虞。甚至,在【普洱茶中黴菌毒素之研究】(陳秋娥)一文中,直接將黃麴黴菌接種於曬青毛茶,結果在滅過菌的實驗組中出現不足以致病的微量黃麴毒素;這實驗證實,普洱茶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都不會產生致病量的黃麴毒素。
從另一角度思考,二廣與港、澳地區溫濕度均高,相對於北京、西安等北方、西北方乾燥氣候,就算不刻意入濕倉,二廣與港澳地區如果沒有刻意保持乾燥(另一角度來說,就是以現代科技觀念控制溫度、溼度、通風性,穩定茶品品質與陳化速度,簡稱"技術倉"),隨意置放於自然環境中,很容易因為溼度過高而產生「濕倉效果」。這是筆在長時間走訪大陸各大城市,所得到的經驗。2005年春天,筆者連續在北方停留近一個月,最後居然發現連自己都覺得從南方帶過來的未入倉茶品都有溼悶味,這是讓筆者難以忘懷的體驗,所謂乾倉與濕倉,並非絕對而是一相對的感受。在此之後,筆者深深體會「一方土水養一方人」這句古諺,品飲者在健康無虞的前提下,以自我喜好口感選擇茶品,嘗試多樣可能性,不需要去排斥別人的觀點與口感喜好。2007.1.7修定
啟示
以自己社會文化背景及好惡來評斷人事物,都是相對自私與暴露自己的無知。對事不對人,說來容易,但要摒棄自己的長年養成對事情的成見並非那麼容易,絕多數人都還要學習。跨過這一關,才能知道自己對事理分析與成就自我的能力。
筆者品茗普洱茶二十年來,所品飲茶品,尤其印級古董茶都是入倉茶為主。適度的調控提高溫溼度能令茶品快速陳化,以及提升香氣、口感。但其風險太高,並非一般消費者儲存茶品所能做到。只要沒有醫學證據證實對人體有害,任何茶品沒有絕對優劣與高低貴賤,只有喜不喜歡。溼倉茶有其傳統優勢與其品飲價值,而在現代科學檢驗標準之下,也證實溼倉茶並不會為害人體健康,消費者不需去過於排斥濕倉茶。如同榴槤,營養價值高眾所周知,但卻不能上飛機與進入高級飯店,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感受與喜好,這是基本的修持涵養。每個人有自己喜好,不須因此藉以排斥或攻擊他人。
摘自”經典普洱---茶語人生”
《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