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是最近几周来经济生活中最受关注的事件。在吉达召开的国际石油会议上,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国际能源机构的代表等将就日益严重的高油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会议中值得注意的是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对油价高企原因的看法大相径庭。
OPEC的主流认识是发达国家的投机资金推高了石油价格,一些成员国提出关闭石油期货和限制对冲基金的建议,此外美元贬值也被归结为石油价格上升的罪魁祸首。而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表示,石油生产的供应不足才是油价飙涨的主要原因。会议有建树的结果是沙特阿拉伯准备增产20万桶,但与此同时,OPEC的一些成员国则表示如果沙特增产就采取减产策略。目前全球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在此次会议中表露无疑。各个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组织采取各种手段,全力追求自身利益。
从另外一个角度,虽然在个别国家或地区由于政府、政策控制,市场经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用,但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作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对吉达会议的反应是上涨,表明投机者及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这此会议将改变石油价格走势。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亦被发达国家指责推高了全球油价。中美经济对话后,中国较大幅度提高了成品油销售价格,承担了推高国内物价的压力。国际原油交易者对中国成品油提价的反应是先下跌、然后又觉得此举对遏制石油需求增长作用有限,继续看多油价。
在得到我们对未来原油价格看法之前,还是从经济学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入手,看看高油价下面隐含的逻辑是什么。
原油市场担心供给无法可靠保证。尽管一些OPEC国家表示产能富余,可以提高供应,但市场广泛质疑是否真有富裕的产能和增加的供应来抵消非OPEC国家产出的下降。另外,全球缺乏大的油气发现。尽管大的石油公司增加了勘探开发的资本开支,石油产出并未增加。近年值得一提的是巴西深海油田,但其形成供给尚需时日,而且资源拥有者到底会采取高价策略还是产量策略来崛取高利润还有较大不确定性。要知道这些资源拥有者没有义务来维持世界享受舒适的油价。除此之外,种种新能源在目前的价格和资源条件下要形成有效的供给也需要时间。上述讨论的结果是,能源供给增长缓慢。
再看看能源需求。新增的需求来自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目前全球通货膨胀高企,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而言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高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不成熟的经济管理能力、一些国家财政和外贸状况欠佳等等。因此寄希望于各个国家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来压缩总需求从而减少原油需求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几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力图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保持一个平衡,那么作为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就很难有像样的紧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不会为了其它地区可以享受低的资源价格而紧缩自身经济,除非通货膨胀已经高到让经济增长无法继续维系下去。
这是全球经济最可能的一个情景:各国之间难以达成一致、油价导致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危机、全球经济受到影响、需求下降、油价回落。还有一个稍微乐观一点的可能性是,新兴经济体能够支撑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核心通货膨胀上升到其不能忍受的地步,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紧缩政策来导致全球需求回落。
(交银精选基金经理 李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