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球股市因为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债券危机的扩大而出现剧烈波动。为了缓解次贷危机,让更多的金融机构不至于因为流动性消失而倒下,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中央银行被迫充当最终贷款人,向饱受次级贷款折磨的各个欧美金融机构借出资金,确保资金链条不至断裂和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目前看到的情况是,发达国家的信用市场并未因中央银行注入资金而出现流动性缓解。上周四,一家澳大利亚银行因为债务到期不能借到新的资金出现危机,而这家金融机构本身并没有美国次级房贷业务。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由于自身头寸的紧张及对同业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的担心,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十分谨慎。虽然周五欧美股市由于美联储意外地宣布降低贴现利率0.5%而出现了反弹,但是,全球金融市场进入一个调整观望阶段已可期望。
和以前一样,亚洲市场受到欧美投资者大举抛售、抽回资金的影响,发生全线暴跌。以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体,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指数下跌尤为剧烈。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资本市场过度对外开放,自身又缺乏可以制衡外国投资者的本土力量,危机到来时注定会成为牺牲品。外国投资者对区域市场往往缺乏长期投资承诺,区域经济好的时候会蜂拥而至,一旦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留下的破败要靠本地居民从头收拾。因此,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更应居安思危,想想如何在制度和财务上应对将来可能的危机。
由于资本管制,中国内地市场显得一支独秀,仅在上周四、五两天受到周边市场大跌的影响出现回调。一些观点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封闭的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最多是对国内投资者情绪上有些影响,不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对此,我们的观点稍有不同。短期看,次级债危机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许多金融机构需要及时抛售所投资的金融工具以满足自身流动性的需要。大宗商品价格中由于过往流动性泛滥出现的溢价将会受到挤压,回到实体经济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上来。这将直接影响国内大宗商品上市公司的盈利,继而影响到股价表现。中期而言,国际资本紧张导致的资金流入减慢或回流,也会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尽管这种流动受到管制。长期看,欧美居民在房地产和证券市场都赔了钱,势必影响其消费能力。作为中国出口主要目的地的欧美市场一旦需求降低,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是较大的,虽然这样的影响有多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得清楚。作为经济增长三架马车的进出口发生变化,也将对投资和消费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国内经济。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资本大举出海之前国际资本市场大幅下跌,降低了投资的风险,至少大部分的QDII不会买到一个短期的头部。相比周边经济体,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内部市场,经济调节能力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全球金融市场的调整为中国均衡内外经济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目前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内外因素与三个月前相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国内经济过热迹象明显、社会零售物价指数高企及国际资本市场受到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危机较大打击。这些基本面的变化或迟或早将反应到国内资本市场上来,导致资产价格变化。颠簸在前,请系好安全带。
(交银精选基金经理
李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