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hinkPad仍有机会 联想能否把握

(2007-07-23 00:58:15)
标签:

联想

think

笔记本

ThinkPad仍有机会 联想能否把握

 

最近,易观国际对24719名笔记本用户进行了在线调查,结果发现,29%的用户表示,ThinkPad是购买笔记本的首选品牌,而首选惠普品牌的为18%,首选华硕的占14%,首选联想品牌为13%。看来中国的用户对于Think还真的是情有独钟。相信联想看到这份报告应该是非常欣慰的。但事实是,在中国的笔记本市场联想Think的占有率恐怕连29%的一半都达不到。为何?接下来的统计数字就很好地做了诠释。同样是易观的调查,在价格方面,41.6%的用户表示,60018000元是最能接受的笔记本价位。另据ZOL的调查表明,在十大笔记本品牌中,ThinkPad旗下的酷睿2笔记本产品的均价最高,为13656元,均价次高的是苹果,其酷睿2笔记本市场均价也达到了13000元以上,排在第三位的是戴尔,酷睿2双核笔记本均价为11681元。索尼与华硕两大厂商的市场均价在1000011000元之间。至此,在十大主流酷睿2双核笔记本厂商中,产品均价达到10000元以上的厂商达到了5家。再次是惠普、联想和三星,市场均价在900010000元之间。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Think在中国笔记本用户的心目中是购买的首选品牌,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的原因就是其高高在上的价位,其13000多元的均价已经远远高于用户对于6001-8000元的主流心理价位。从价格区间上看,联想的Think和戴尔在厮杀,而联想自有品牌的笔记本则是和惠普、三星在一个价格区间。

 

通过上面的统计,笔者认为,在中国市场,如果将联想自有品牌(昭阳和旭日的主流配置)都降低到均价50006000元,而Think降低到800010000元价位的话,Think的销量肯定会大幅增长,同时在这个价格区间段,可以完全屏蔽掉惠普和戴尔的竞争,因为正是由于目前Think过高的定价,使得一部份Think的用户转向了惠普和戴尔,同样由于联想自己品牌主流配置的笔记本的定价与惠普和戴尔接近,但由于在品牌影响力上不及它们,部分用户选择了惠普和戴尔。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Think和联想自有品牌的价位过高,或者说是与竞争对手的定价区间没有很好地区隔,使得Think和联想自己品牌笔记本的销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失,如果按照笔者的设想,将联想自有品牌的主流价位定在50006000元,而Think定位在800010000元的话,在高端,即使比惠普和戴尔要高10002000元,但从品牌的影响力和Think在中国用户中的位置,肯定会有部分的用户转向Think,同样在50006000元的价格段,由于联想是主流的配置,肯定会挤掉在这个区间段的惠普和戴尔(因为这个区间段,惠普和戴尔的配置均不是主流),况且在这个区间段,用户对于品牌的敏感度也会大大降低,这时主流配置将是最好的卖点,况且联想的旭日和昭阳在国内用户心目中也是一线品牌。

 

除了最近的易观报告外,根据最新来自TBR(Technology business research)的调查报告显示,联想旗下的ThinkPad品牌在终端用户群体中仍然是相当强势的笔记本品牌,这其中更多原因仍然是来自原先IBM公司品牌影响力所带给终端用户的ThinkPad系列笔记本电脑的高度可靠性表现。TBR的报告表明,联想长久以来都在维持其高品质和高度可靠性的设计水准,并在保证产品设计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扩展其在领导地位上的影响力,例如ThinkPad具有革命性的产品设计包括由IBM开发的Roll Cage 以及动态系统震动保护技术(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shock absorbing technologies),用来保护笔记本的内部硬件结构组件,以及整个笔记本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TBR的评价可以看出,Think的魅力仍旧在于其创新的技术(绝非什么所谓的宽屏和皮革版),所以未来的Lenovo Think要想保持长久的发展,不断地创新才是唯一的机会。

 

从上述两个报告,笔者认为,Think还是很有机会的,关键是如何保持Think的创新,其次就是在产品定位上要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水平和竞争情况。比如在中国市场,联想完全可以将Think下调30004000元而打压10000元区间段主流配置的惠普和戴尔,同时将自己的旭日和昭阳下调到中低端的价位,以主流的配置抢夺惠普和戴尔在这个区间段的非主流配置的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