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it/科技 |
编者按:发生在2007年12月底的夏新电子高层人事变动为2007年的国产手机阵营划上了一个动荡的结尾。但是,动荡一定不是变动或改革的目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才是。本着对新闻整体真实的追求,在2008年新年开始的报道中,《中国电子报》特别对夏新电子换帅一事进行了跟踪采访,对董事会对夏新的调整初衷和下一步安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祝福夏新能调整成功,为身处激烈市场环境中的国产手机带来新思路。
“壮士断腕”须忍痛
2007年12月22日,在上证所上市的夏新电子发布公告称,同意夏新电子总裁李晓忠辞去公司总裁职务,聘任原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卢振宇为总裁,聘任李晓忠担任夏新电子总工程师。
手机行业竞争激烈,老牌国产手机企业一方面受到国际品牌针锋相对的竞争,另一方面受到三码、五码手机和新获牌照企业的的步步进逼,在这样的形势下,夏新为何挑起如此巨大的人事变更?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董事会上,我们就达成一些共识,要采取一些类似‘壮士断腕’的举措,以做到对股东负责、对股民负责。”夏新电子董事长苏振宇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他说的“壮士断腕”,包括后来已经见诸公告的出售夏新电子上海研发公司三栋大楼中的一栋等举措,其中最让董事会难做决断的,是罢免掉已经连续8年执掌夏新经营团队的李晓忠总裁一职。按照2006年5月31日夏新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决议,李晓忠的夏新电子公司总裁的任期自2006年5月31日至2009年5月31日,离任期满还有一年半。
投资不利影响主业
虽然上市公告上写的是“个人原因”,李晓忠无论对媒体还是内部员工都坦言是“业绩原因”,坦陈自己应对夏新今天的亏损负责。
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夏新电子亏损3.5亿元人民币,第三季度又亏损近1.1亿元,同时预告全年将出现亏损。其实,夏新的亏损并非2007才起,在2006年艰难盈利2421万元之前,2005年夏新也曾出现6.58亿元的巨亏。可以说,自2004年以来夏新电子的整体形势并不好。
形势不佳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原因看,夏新电子的主营业务——手机业务面临的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国产手机没有好的机会。而从决策者角度,也曾出现了决策上的失误。
“手机总体上越来越难做,但横向比较其他国产手机企业,夏新的手机业务还是比较稳健和有特色的,手机业务并没有带来太大的亏损,造成亏损的是液晶电视和笔记本业务。”夏新电子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投资不利是夏新遇到的最大挫折,笔记本电脑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液晶电视几乎所有国内企业都遇到了困难,没有一家做起来的。夏新对其的投资实际上导致主业不突出,这三个产品,进行细化的话还是三个不同的产业,在三个战场同时出击,对夏新而言压力很大。”苏振明坦陈。
2004年,夏新正式启动覆盖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三个领域的“3C战略”。据《中国电子报》记者了解,其实在2003年凭一款A8和后来的A6赚了大钱后,夏新也考虑过投资房地产和手机设计公司,但考虑到与CEC集团产品的“相关多元化”,夏新决定横向拓展,以多元化规避手机产业的风险,而且还能覆盖到日后的3C融合之势。
“董事会应该为当初的决策负责,我们承认在当时手机业务很好赚钱的情况下,夏新对投资并不慎重。”苏振明表示。李晓忠在2007年10月底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也曾表示,夏新确实在投资笔记本业务和液晶电视业务上遭到了挫败,现在回头审视,当年的决定是错误的。
2006年,夏新董事会开始对公司战略结构进行调整,强调突出主业,重点做好手机业务,并特别强调重点做好高端手机,突击国产手机真正的“蓝海”。同时,夏新从笔记本业务上基本撤出,转为ODM业务;并预备战略淡出液晶电视业务。
换帅是为改变思路
“这一决定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但由于惯性的作用,执行力度还不够,2007年在这两块业务上的成本摊消还是很大。在突出手机主业、并迅速发展手机主业的愿望下,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执行力度和经营思路进行了反思。”苏振明向《中国电子报》表示,“2006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调整,降低成本、加强内部管理、强调科学决策,坚持法人治理结构,强调董事会、执行层、监事会每个层面都要体现各自的权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提高经营层的执行力度。”
“根据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最重要的是抓好董事会的决策层面。我个人看法,产业没做好,董事会有责任,经理层也有责任。” 苏振明多次提到董事会对上市公司所肩负的正确决策的责任,“综观夏新,有上万人的销售队伍,研发队伍也是好几千,这些都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夏新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销售的调整,真的是难度很大,大家不是一下都能接受的,做起来有个惯性的问题,所以使我们2007年的业绩不是特别理想。”
调整不利,夏新董事会决定再次断腕,向经理层开刀。在以李晓忠为总裁的夏新经营团队中,副总裁黄爱平、黄智辉和庄少挺均为与李晓忠一起打天下的高层,长期在夏新工作,“一直以来,夏新都没有‘空降兵文化’,更没有成功先例”。虽然人员忠诚、结构稳定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难免有“经验主义”、“因循守旧”的危险,而没有“空降兵文化”,也不代表“空降”不能成功。
“如果按照原有思路走下去,是不行的。为什么现在老牌的手机企业业绩都不行,我认为是领导层的思维惯性,而现在一些新进入的手机企业,反而做得比较稳健。董事会认为,调换管理层是必要的,实际上是调换了思路。”苏振明表示。
新思维助力发挥既有优势
对经营班子的调整,并不是说董事会对夏新原有成就的否定。恰恰正是看重夏新的优势基础,才痛下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中国电子报》记者向夏新董事会成员、夏新员工和业界合作伙伴的了解中,一致认为夏新作为我国国产手机企业最优秀的代表,有以下几点鲜明的优势:
首先,夏新的品牌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广告投入和产品积累,无论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产业内部,在品牌认知上夏新是比较有优势的,而且夏新手机的品牌高于其他国产手机。
其次,夏新的技术实力明显。经过多年的技术投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主张打造“次核心竞争力”以来,夏新在技术实力上有很深厚的积累,无论是产品创新能力还是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上都很高。迄今为止,夏新是唯一不用MTK平台的手机企业。
再次,夏新在海外市场正在打开局面。夏新在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上一直走在国产前列,进行了很大的投资,针对欧美市场的产品如3G手机、智能手机都有很好的储备。据悉,最近夏新海外市场的销售成果有很大的起色,和记黄埔30万部手机的款项刚刚到位,又与沃达丰、AT&T等知名运营商签订了合同,估计能在2008年能有更好的体现。
还有,夏新拥有一支同比而言非常优秀的人才队伍。夏新在南京、上海、厦门都建立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李晓忠留任夏新电子总工程师,对夏新班子人员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公司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更有利于这支队伍发挥能量。
夏新电子董事长苏振明对记者分析的这些优势深表认同,并补充说:“夏新的发展还有CEC这一电子行业最大的集团公司的支持,它是我们CEC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作为大股东我们很有积极性。”同时他表示厦门市政府也会对夏新给予大的支持,进一步推动夏新的发展。
“在召开21日董事会之前,我拜会了厦门市主管工业的叶市长,他们对夏新股份公司按照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章程调整企业领导人并没有意见,都表示了尊重。我们也遵循过二股东厦门机电的意见,他们提出了希望,希望搞得更好。”据《中国电子报》记者了解,上市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夏新股份)的控股股东是夏新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夏新有限),持有43.09%的法人股;第二大股东是深圳中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购买流通股成为股东。而一般所说的二股东,其实是夏新有限的第二大股东厦门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夏新有限23.93%的股份,大股东CEC(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子产业工程公司拥有夏新有限51%的股份(如图)。
“CEC将全力支持夏新电子的发展,在CEC的担保下,2008年将有新的资金注入,同时厦门市政府也将继续对夏新进行扶持。”苏振明表示。
围绕手机主业坚持高端策略
在外界看来,李晓忠的“下课”似乎会引起夏新根本性的改变,好像夏新不再是夏新,但在夏新员工却不这么认为。
“李总还是我们夏新的总工程师,还能在自己的新岗位发挥作用的。只要李总在,原来的一批人在,夏新积淀的精神就不会全部丢弃。另一方面,李总和夏新这几年确实有很多错误和教训,我觉得不能因为肯定李总的坚持和创新,就回避其中的问题。企业需要调整,李总也需要反思。董事会找来一位新总裁掌舵,也许能给夏新带来新的希望,而李晓忠时代的功绩和积淀下来的企业能力,也是无可抹杀和注定要显现出成果来的。”一位夏新员工在《中国电子报》记者的博客上这样留言。根据记者了解,大部分的夏新员工表示理解这一调整。
“我个人看法,在眼前这个阶段,市场竞争特别激烈的情况下,夏新已经有好的技术基础了,亟须把市场抓一下,把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再抓一下,所以现在夏新要推出对市场特别敏感、对内部资金管理降低成本敏感的人。等过几年这些方面平稳了,可能又需要李晓忠这样的人担任总经理。”苏振明坦言,“我们不是否认原来经营班子的成就,只是希望退一退,冷静一下,改变一下思路。从我们董事会角度,也要调整思路,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对股东负责,对股民负责。”
据悉,出任夏新电子总裁职务的原长城电脑副总裁卢振宇一向是营销高手,在长城电脑便是以“扭亏”而闻名。“我原来特别担心他的内部管理水平,现在我觉得他对内部管理也有一定的想法和思路。我认为卢振宇对市场、营销的特长,加上李晓忠对技术的把握和夏新团队的积累,夏新一定能替国产手机杀出一条自己的路。
卢振宇因为“一切还在熟悉过程中”而几次拒绝了《中国电子报》的采访要约,不过最后,他还是接受了本报的书面采访,表示他个人目前正在对夏新和手机业务的熟悉之中,对现有业务格局不会进行大的调整,现有的渠道策略、产品品质和服务保障体系均不会发生变化。卢振宇向记者强调,董事会对他的要求是科学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夏新以手机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战略方向不会改变,并且将持续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坚持走中高端策略。
夏新的“壮士断腕”是身处艰难时世的中国手机产业进行自我调节,追求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尝试,可能它能成功,也许也会失败,只要是变革,总给人以希望,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