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研发一直是一个困扰国产手机产业的老话题:国产手机到底有没有技术?国内外手机品牌的技术差距在哪里?没有核心知识产权,手机企业能否走远?国产手机的技术补缺是否应从底层协议栈开始……这些问题,从业者困惑,媒体困惑,笔者更困惑。作为一个文科背景的观察者,为了准备这篇文章,笔者“笨鸟先飞”,于一个多月前起不断向人讨教,和业内人士探讨,甚至有朋友因此有感而发,先于我写了一篇“别再瞎拿技术说事”供我参考(此文已经贴在笔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anxiaodong上)。但对于上述问题,都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直到——
一则9月18日刊发的消息吸引了笔者:诺基亚并购手机广告公司Enpocket。从去年8月以来,这家手机巨头企业已经陆续收购了提供在线音乐下载的Loudeye公司,提供地图和GPS导航软件的Gate5公司,提供照片分享服务的社区网站Twango公司,到目前为止,诺基亚在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领域已经涉足了音乐、游戏、导航、社区、播客等多个领域。诺基亚的举动可以为他人鉴,也给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国产手机下一步研发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了这一支撑,笔者能自然地将最近对手机技术问题的思考梳理如下:
中外企业技术差距在深度
技术问题确实最常被拿出来“说事”。国产手机出现任何问题,大到整体份额下滑,小至一款手机返修,最后总会被归结成“还是技术差”。国产手机真的没技术么?与国际品牌的技术差距究竟有多大?笔者询问过的国内手机从业人员,无论是整机企业、设计公司还是芯片企业的,80%的回答是“差距不大”、“没有差距”。这是对每个环节进行理性思考后的答案:国际品牌也是从芯片企业和设计公司拿方案,至少在GSM/GPRS领域,国外企业有的技术,从芯片设计到模具开发,目前国内企业都已经具备。这样的分析,言之凿凿,理论上讲没有太大漏洞。
但实际上,每当找到差距的时候,例如最简单地比照某两款产品的工业设计时,国内手机业者们又会禁不住感叹“技不如人”。其实,“技不如人”正是技术上的差距,它不在某个巨大的技术领域的空白,而在于每项技术下的经验度、成熟度、小误差率。技术粗糙,这是目前国内手机产业相比国际水平的最大缺陷,所以在手机产业,中外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不在广度,而在深度。很多“乐天派”愿意将这种深度上的差距归结为“技能”,从而躺在“已经掌握技术”的表层沾沾自喜,这是最不可取的。
消费电子趋势不需全盘掌握技术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从整机企业而看,国内没有任何一家手机企业掌握了所谓技术。持这一观点的人往往是悲观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论据是:国际手机大企业虽然也是采用别人的方案,但他们或用与自己有历史渊源的芯片平台,或自己向上游定义芯片平台,总之都拥有最核心的知识产权,对产业有掌控权;而国内企业没有核心IP不说,连最基本的产品定义的权利,都掌握在上游企业手上,国内手机企业多数依然只是“生产公司”或“营销公司”。
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却仍是笔者要驳斥的。这样的观点可能落入“唯通信主义”的狭隘境地,从业者要是受困于类似观点,很可能会逡巡不前阻碍了企业发展。
大家都知道,手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是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此对应,目前知名的全球手机企业诺基亚、摩托罗拉以及原来的西门子等无一不对通信底层技术有很强的技术。由于这一出身背景,更由于当时的产业环境,他们对通信终端产品的研发也是从芯片开始,掌握了从上到下的系列技术。整个产业走到后来,才逐渐将产业链各环节独立出来,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而随着手机中逐渐加入MP3、数码摄像头等元素,手机越来越向消费电子产品靠拢。手机企业必须纳入消费电子的思维。
从一款手机产品的研发而言,传统通信企业的思维是先做好最底层的通信芯片,保证其各项功能更加先进后再在其上一层层加载相应适配的软硬件,而消费电子产业的思维,则是针对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定义先行,根据定义去寻找相应的软硬件及平台。从这一角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手机企业都已经引入了消费电子的思维,苹果公司介入手机产业便是很好的例证。它推出的让全球业界兴奋的iPhone手机,就是采用了英飞凌、三星等的上游软硬件,苹果没有底层的通信技术,但他在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以及软件平台上的技术让产业界不敢小觑。
所以,那种“没有通信底层技术就理亏”的想法也是盲目悲观,只要在某些层面有足够扎实的技术,就可以在手机这个包容度很大的产业获得立足之地。
手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当然,所谓“某些层面的某些技术”,目前很有一部分国内手机企业相当自信自己正是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判断力和一些研发创新能力。但是,在笔者看来,目前国产手机在上层应用上的研发有重某个硬件功能而轻软件平台的趋势。
在功能创新的思维下,很多概念自国产阵营而出,例如“超长待机”、“安全隐身”、“光能”、“一键报警”,甚至还出现纳米屏幕、高清屏幕等等手机产品。这些概念,有的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一时的潮流,有的则最终只供企业“自我欣赏”和“自我炒作”使用。而长此以往,形成这种加载某项硬件功能的思维定势,很容易使国产手机在技术上永远停留在“狗熊掰棒子”的浅层面。
一位终端企业的技术人员认为在目前手机产业链的分工之下,手机终端企业还可以修炼三个层面技术:一是ID/MD设计,二是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开发,三是一些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哪怕是在一个方面有所造诣,就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十分认同这一观点。需要补充的是,在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上,国内企业应该关注一个趋势,那便是移动互联在手机上的体现。
随着EDGE和3G的到来,移动带宽的问题得以缓解,来自互联网世界的应用、模式毫无疑问会成为手机上的主流。互联网企业一定会带着自己的软件技术轻松地进入手机产业,因为目前产业链的细分已经让这个领域没有任何进入门槛,到那时,传统的手机企业将如何竞争,恐怕不再是加载一个喇叭、一块电池或一块感应屏能胜任的了。
连Google都做手机了,连最可以最高枕无忧的诺基亚都布局移动互联了,国内手机企业,还有谁有理由忽视互联网技术对手机未来的冲击呢,除非你不想做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