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金立目前的经营结构和状态,几乎找不到太大的短板,金立上下现在也是士气正旺:2008年要做到800万部,正式冲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不过,500万级企业的运营与800万级企业的运营有着质的区别,金立终究无法避免规模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从原材料采购到物流到渠道,链条上所有环节都将成倍复杂化,现在“自给自足”方针下的经营模式可能全不适用,恐怕届时,刘立荣也很难轻松断言“不赢利就是不负责任”。
从金立日前的产品格局看,其市场目标更多是抢夺国产手机乃至三码、五码手机的市场份额,国际品牌的市场重点在800元以下和1500元以上产品区间,而金立恰巧多在800-1500元价位段打拼,躲过了与国际品牌的正面冲突。然而,当企业发展到800万级规模,尤其是国产老大的位置上时,与国际品牌的正面交锋不可避免,而彼时除了价格优势还能打什么牌,是否还能保证赢利,这些都还是问号。
谢麟振教授在与笔者交流时提出时下要鼓励一些国产手机企业“勇于碰千万级线”,也正是基于此种担忧。对手机行业而言,年销量没到千万级的企业,很难说它是真正成功的企业。所以,我认为做到今天,金立只能是“小立”或“初立”,真正的坎还在前头。
前一篇:再议完全代理制:金立仍有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