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今日,很多企业还沉浸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喜悦之中,很多决策者还把沿海企业的经营困难视作"千里之外"的事情。同样,今年的今天,很多企业在沉浸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慌之中,很多所谓的专家还在纸上谈兵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殊不知,金融危机的寒意正在退去,复苏的脚步正在来临,工业经济正在企稳回升。
我们大声呼喊:别在争论金融危机了,它即将成为过去时;到了考虑后危机对策的时候了,它即将成为现在时。
从“去库存化”到“去产能化”,从“找老外”到“找老农”,从“现金为王”到“资源为王”,从“扩大内需”到“技术改造”,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做了很多宏观层面的事情。确保现金流、减员增效、加强管理、销售导向,为了保持生存的耐力,我们的企业做了大量的微观工作。危机过后,我们不是简单地回到危机之前。每一次病愈,身体就会平添一些免疫力,但病毒也会升级。所以,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着手考虑后危机时代的对策。而这两个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对策也不应该是截然两样的,要有一定的延续性。
在我看来,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一、人才发展计划。在危机之初,我就说过,不要轻易裁员。裁员是最笨、最无奈的办法。好象某位管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敢裁员,他是危险的;如果某个企业家热衷裁员,他和他的企业会很快完蛋的。我没这么理论高度,只是觉得“通过裁员,报社确实有了利润,但团队没了,报社没了,利润还能长久吗?”在走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人才更为重要。制定人才发展计划,已经成为后危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业务延伸计划。我非常不认同“转型”这个词,而宁愿接受“延伸”这个次。“转型”是对历史的否定,而“延伸”则是对历史的传承。前者是“从头再来”,后者是“调整创新”。企业家都认同“企业经营是持续的”,但很多企业家言必谈“转型”,甚至还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领导一套做法”的现象。这其实都是不懂企业发展基本规律,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在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不论遭遇了多大的困难,团队走了多少弯路,它都有可总结、可继承的东西。差的改正提高,好的发扬广大,这就是延伸,这就是提高。不要幻想“一穷二白”基础上建世界500强企业。
三、管理提升计划。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也许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管理办法。最常见的就是非人性地控制成本,非实事求是地追求利润。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精细”管理最好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化的管理。我不认为西方定量管理、把人看成经济动物的理论是圣经,就象不相信西医治百病一样。我们还是用点传统文化、系统地提升管理为好。也就是说,应对危机这样的“应急”,我们可以多吃点西药;长期发展,做百年老店,最好好事吃“中药”。
事事提前规划,不要老做追随着,特别是别做“东施效颦”式的管理模仿,这就是后危机策略的要义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