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支科考队在南美洲原始森林里考察,找了一个土著人做向导。起初的三天,科考人员已经步履维艰了,土著人依然健步如飞。到了第四天,当科考人员挣扎着要前行时,土著人却纹丝不动了。问其原因,答曰:“我们走的太快了,灵魂落在后面了,要等一等。”
是啊,很多时候作为物质的躯体比作为心态的灵魂走的快一些,比如北京的通勤方式。城市大了,通勤的成本也就高了,这不仅是时间,还有金钱。
我多次去上海出差,朋友或者客户都会叮嘱我:您坐几号地铁,在某站转,然后某站某出口出来。当他们来北京时,我会直接告诉他:我派车接您,或者您打出租车,司机知道路。
为什么是两种景象呢?难道上海人没有北京人阔气?还是上海没有北京富裕?不是,一方面北京的地铁还没有上海发达,另一方面北京的出租特多特方便。而且在北京,从面的到夏立在到现在的伊兰特,价格是缓慢增长的,人们的价格承受能力也是慢慢培养的。北京人习惯把“打车”当作常规通勤工具,把自驾车当作一般代步工具。所以,刚实行单双号的时候,很多人不大习惯,甚至长期自驾车的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乘公共交通的。
两个多月的单双号限行,等于是让以躯体为代表的财富等了等以心态为代表的灵魂。原来乘公交也能上班也能购物也能见客户。如果这样成为一种习惯,北京的地铁还要修,出租车的生意还会不好做,小车会减少,污染会降低,修路建桥的钱可以挪用到文化设施上,让北京人的灵魂更加得到满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