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的明天就是:专业内容,产业峰会,图书出版,规划咨询
经常收到中国数字报业网的《一周通讯》,不乏一些为纸媒“唱衰”的文章。昨天的邮件更为严重——《**传媒亏损超千万纸媒盈利前景遭质疑》,要知道这是我曾经崇拜而且为其工作了一年多的单位,如此评价它,我感情上接受不了。再说,我也曾经是数字报业的追随着,曾经参与过一些课题的研究。但是,后来我放弃了。因为“提出问题只是万里长征的小半步”,数字报业固然是方向,但概念太笼统,只给出方法论,没给方法。好比说,人类向前发展一样,是一句废话。
在我看来,纸媒的问题远没有这么严重。“唱衰”者无非是以线形经济学理论来考察报纸的经营增长,来考察报社对货币的占有量。如果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放在较大时空区间审视报纸,无论是报纸的内容和发行等基本功,还是报纸服务行业、引导舆论的使命,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都是一个待发育的少年,至少还需要奋斗100年。
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包括报纸的下一个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是,草木皆兵地向网络转型恐怕有点夸张。要知道,连平面媒体都没做好,匆匆忙忙去做网络,寄希望于随波逐流,其实就是等待天上掉馅饼。
当然,发这样的言论,有一定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因为我身在行业报,不比专业媒体灵活。大凡行业报都与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老的编辑记者多,经营人员少;静态的资源多,开发利用的少;安分守己做事情的多,开拓创新的少:小日子过的很惬意,投资所需资金不足。
但是,行业报做事严谨,懂得引导产业,不记小利则是难得的美德。老的编辑记者在行业内有深厚的人脉,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认为,行业报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充分调动自身资源优势,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百年基业才能成就。具体而言,行业报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
第一步:扎扎实实做好内容和发行,不为利益所动,不为企业利诱所屈,做对得起自己身份的文章,做符合行业主流趋势的选题。新闻有其自身规律,记者有颗赤诚之心,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报人的理想。无为则无不为。
第二步:做有丰富内涵、引导行业发展的会议论坛。会议活动不是报社的赢利工具,而是媒体人服务产业的重要手段。如果以线形经济学设计会议活动,必然自寻灭亡。如果按照循环经济做会议活动,不仅会议活动经久不衰,报纸也是如虎添翼。
第三步:图书出版,这是把编辑记者的行业洞察力深加工,这是对行业报专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一种更持续的方式指导行业。切记,无为而致,图书不直接挣钱,而是指导行业。
第四步:产业规划与咨询。行业报最宝贵的是资深编辑记者和丰富的行业专家资源,如果能够转换一些做产业规划,做政府和企业智囊,要比专业咨询公司更可靠、更有效。因为这些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数十年,阅历深厚。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实践去检验,去矫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