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厚健的人才观

(2007-10-05 09:06:58)
标签:

产经/公司

中国电子报

周厚健

海信

人才

分类: 企业智慧
 以下内容是根据周厚健在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其间夹杂了一些个人的理解。
  一、人才匮乏是企业的内患
  周先生将技术上的差距以及日韩企业的竞争威胁定义为企业的外忧,而把人才的匮乏定义为企业的内患。在周先生看来,技术的主体是人才,经营管理的主体也是人才。
   华为、TCL、海信、海尔等企业在国际上的扩张之初,得益于在国内发展阶段积累了大批量的人才。但是,最近几年国际化的艰难险阻,也暴露了人才的短缺。这让我们想起解放战争初期,大批党政军工干部从延安和各解放区调派到东北,在当地发展军工产业。这些干部奠定了解放战争的基础,也回答了为什么解放战争先从东北打起的问题。
   二、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并非招聘来的
   早在2002年,周先生已经意识到人才匮乏对企业的威胁,而且认识到对人才培养的不重视,是国内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障碍。所以,周先生着手建立人力资源体系。但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缺乏对人力资源重视的氛围,该项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但是,周先生一再告戒各部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跟上,不能寅吃卯粮,也不可能幻想着“临时抱佛脚式”的猎头招聘。
  看看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培养制度,不仅有延安、井冈山、浦东等干部管理学院,还有各级党校和团校,其实已经把人才培养作为的长期工作来抓。我们的企业也一样,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持续,不可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三、人先到位,然后是方案
   周先生在讲话中引用了《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的观点,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的普遍做法是——他们做一件事情,不是着急做一个多么好的方案,而是首先选出能做这件事情的人,在开展这件事情。
   前不久的一篇文章,是报道刘军复出的,好象提到了柳传志“因人设事”的管理方法,恐怕和周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有点相似吧。
   四、人才培养是中层干部的分内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会误认为人才是战略层面的,应该是老板抓或者人力部门抓。而中层干部就是抓业务、出业绩。周先生结合自己分析的外忧内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手抓硬的,就是技术开发;一手抓软的,就是人才培养,这是中层干部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看到这些内容,我们不能仅仅感慨于周先生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启发自己。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电子报》的人才得到了沉淀,我们的内容比起其他媒体应该算是好的。但是,我们仍不能笑傲于产业。因为我们编辑记者的知识结构、采编技能需要再上新台阶,甚至是突破瓶颈;我们的业务发展、业务结构、业务模式急需创新和拓展,这个时候,我们就缺乏创业型、开拓型的人才。我们不能乞求招聘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只能自己去培养。
   所以,各部门必须把读书与学习、培训与锻炼作为长期工作来抓,为业务的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