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么多书干啥,废书纸贼便宜!”看到我买了这么一堆书(600多元)回来,父亲开始责怪我了。
父亲没有文化,靠种地供我读书的,算是痛恨自己不识字、克服一切困难供孩子读书的那种人。父亲年岁大了,来城里投靠我了。但他和母亲不愿意让我们养,自己在一家公司做保洁兼卖废报纸维持生计。这年月父亲也变了,开始用收废品的称来计量书的价值了。
的确,我的书柜里,窗台上,床上堆了很多书,多数被我画得一塌糊涂的。但也有一些被我痛骂一顿之后,丢给父亲当废纸卖了。特别是一些所谓大家,为了评职称,写了很多无病呻吟的话、胡编烂造的文字;还有有一些所谓的企业家,为了标榜自己的文化内涵,把车轱辘话出成了铅字。这些书往往还很贵,动辄50-60元,也很厚,动不动就是上中下。这些人罪过大了,不但花掉了我吃牛肉面的钱,而且浪费了纸张,破坏了森林。
但是,一些记者的书,一些一线经理人的书确实不错,一些实证研究学者的书,我却是很喜欢,有内容,有案例,有哲理,有启发,我收集了很多。而且,我一直梦想我们的编辑记者能够动员起行业报和文字工作者的良知,出几本好书,一飨业界。
为了省钱,为了不放肆买书,我也办了一个图书馆借书卡。每次去借书,都觉得很委屈。要么上班时间偷着去的,要没下班牺牲休息时间去的,但每次都找不到好书。因为这家图书馆还是认为只有学者和教授能写书,只有学者和教授才看书,收录的很多是空谈的书、高深的书。尽管这样,我每次去还书的时候,都要做几块钱的贡献,因为没有几本是让我一口气读完然后按期还的。
我经常感慨,书非买不能读也。一是因为借不到好书,二是因为自己花钱买的书才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才如饥似渴地去看,三是花了钱的东西才知道珍惜,进而爱不释手。所以,尽管我很抠门,但对买书上并不吝啬。有朋友赞助了我一把,简直是纵容我“由俭入奢”了,感激感谢!
我们的报纸也一样,<中国电子报〉走订阅的路子,自然订阅量据行业之首,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前不久偷窥到业内某NO1的、具有国际背景的报纸邮局回款额,我对我们的发行量更加自信了)。我们亲身经历过,自己买的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肯定是看的时候才买,买了才会看。别人赠阅的杂志或报纸,很多我们都不拆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