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否认掌管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彼得·林奇是投资史上的传奇人物,从1981年到1990年,麦哲伦基金的年回报率超过美国大盘指数6个百分点,这绝对不是好的运气能够解释的。虽然前面我说过时间越长,越多的主动式基金会败于指数基金,但是总会有极少的主动式基金战胜指数基金,麦哲伦基金无疑是佼佼者之一。那么投资者会想,就算选中一个成功的主动式基金的机率象你说的跟抽签一样,我照样有机会选中象麦哲伦基金这样的明星基金。没错,谁也不能说上投广发易方达的经理不能成为下一个彼得·林奇,不过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事实,然后想想你中头彩的机率有多大。
彼得·林奇1966年加入富达公司,1977年开始掌管麦哲伦基金,从1977到1981年这个基金只对建立富达公司的约翰逊家庭开放,从1981年开始向公众销售。林奇上任时麦哲伦基金的资金规模只有1亿美元,1990年他退休时麦哲伦基金的资金达到了160亿美元。最初麦哲伦基金是一个小盘基金,最后它不光变成了一个大盘基金,而且是一个含有1700种股票的大盘基金。在林奇的职业生涯后期(1987-1990),由于资金的大量涌入,基金回报开始下降,年回报率只超过了大盘指数两个百分点。虽然这还是很好的成绩,但是已经不象是一个传奇基金经理的成绩了。有人说林奇在1990年退休是见好就收,因为再做下去传奇就不一定能够续写了。
林奇退休之后麦哲伦基金一落千丈,自然没人再提,所有的人都开始寻找下一个彼得·林奇。相信我,虽然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也许并不聪明,美国还是很有一些聪明绝顶的人的,华尔街高薪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诱人的,所以基金经理中应该有相当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当然能够象林奇一样多年连续战胜大盘指数的经理还是屈指可数。我们来看看和林奇类似的几个传奇人物。David
Baker是44号华尔街基金的经理,整个70年代这个基金是美国股票型基金中的最佳表现者。十年的时间,足够长了吧,难道基金经理的能力还需要怀疑吗?在整个80年代,这个还是由David
Baker执掌的基金总回报是-73%,而大盘指数年回报是17.5%。你给David
Baker的一元钱经过10年变成了两毛七分,投资于大盘指数基金的一元钱变成了五元。不出所料,这个曾经风光的基金在1993年被并入了另一家基金。
David
Baker只有10年优秀表现,我们再来看一个有11年优秀表现的。从1974年到1984年一个叫林德纳的大盘基金一直战胜大盘指数基金,你敢说基金经理不是天才?在随后的18年里这个基金只有四年战胜大盘指数,最后的9年全部失败,18年中平均年回报率是4.1%,而大盘指数是12.6%。就连传奇中的传奇──巴菲特的投资公司,过去5年的年回报率也只是一个指数基金组合回报率的一半。
基金经理一年两年的成绩当然不可靠,三年五年的表现大概也不可靠,现在竟然连十年十一年的战绩都不可靠,你还愿不愿意等上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看你当初买的那张彩票中没中奖呢?也许你相信自己能从几百上千个经理中挑出了那个十几年后被证明是下一个彼得·林奇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存在的话),我祝你好运。我胆子小,拿来投资的那点钱挣得也不容易,虽然我只有大概90%的机会战胜你,还是稳妥一些买指数基金好。
加载中,请稍候......